电影《长安三万里》字幕语用分析及翻译意义研究
刘萍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54
摘要:本文以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关联理论,分析了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语用效果及其翻译策略。通过对影片中唐诗翻译的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了字幕翻译如何在有限的画面时间内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最佳关联。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根据观众的认知语境,灵活运用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策略,以确保观众能够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字幕翻译、会话含义、关联理论
一、引言
会话含义理论是由格莱斯在1967 年《逻辑与会话》一书中提出的。根据话语含义是否和语境有关,格莱斯将会话含义理论分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本文要探讨的是特殊会话含义,也就是说必须依赖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它既可以通过语境推导出来,同时也能随着语境的消失而取消含义。
格莱斯提出,在相同条件下,谈话过程中说话者和听话者要根据他们所参与的谈话的公认目的或方向,使其会话结果符合谈话需要,这一原则被命名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 CP)。简单来说就是交谈的成功取决于对话双方的努力。合作原则是为了解释谈话双方发出和接受信息的过程,而在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英国语言学家利奇 (Leech)提出了 “礼貌原则”,以此对合作原则进行补充,用于解释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何会违反合作原则。
二、基于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语料分析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都是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进行语料分析,而电影字幕翻译也是属于语用的一部分,可用于分析探讨。今年七月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广受讨论,这部电影以盛唐时期为背景,以诗人高适的视角展开,讲诉高适与李白几十年的情谊。其中精彩的唐诗翻译,更是赢得观众赞誉和网友好评。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含有48首唐诗的字幕翻译,它的字幕译者贾佩琳(Linda Jaivin),在遣词用句和兼顾电影画面转换两方面实现了平衡,近乎完美还原唐诗丰富的意象和文化内涵,不同于借用大家翻译,电影字幕对于唐诗的翻译要求简洁,与短暂的画面结合。贾佩琳的翻译符合中国古代礼仪以及大唐时代背景,最大程度地兼顾了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文学翻译的信达雅。
下面以影片中《将进酒》的对话片段翻译为例进行语用分析,因为是字幕翻译,所以涉及的主要是译者和观影观众两方的语用效果。例如;电影中“上至圣上,下至贩夫走卒”翻成“from His Majesty down to peddlars”,译文将“贩夫走卒”这一概念转化成了“peddlar”,但“贩夫走卒”旧指小贩和差役,泛指地位低下者,peddlar只有小贩的意思,在此处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也就是不能传达缺乏实证的话。同时,因为这段话是高适讲述如何与李白相识,面对代替皇上询问的程公公时讲述的,所以按照用词来说,此处没有遵循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原则,尽量让他人得益,反而造成了误解。但影片中也有不少符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语句,例如片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被翻译成“Ancient sages leave no name, it's great drinkers who enjoy great fame”此处省去了“皆寂寞”的原文,将前后两句按照意义理解简洁化翻译,很好的符合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即谈话要简明扼要,这也是对于每一帧画面出现时间较短的字幕翻译的要求,需要简洁处理,同时也符合礼貌原则下的一致原则,要求尽量减少同别人的分歧,此处便是通过简洁句子从而减少原文对观众的理解难度。
三、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由Wilson 和 Sperber 两人提出的,它属于认知与交际理论,遵循的是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在交际的过程中,对话成功与否主要在于说话者能否将意图给听话者说明白。这需要说话者在讲明他的意图上,让听话者可以从他的讲话中明白他的话中之意。听话人只需要用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这个可以让听话人理解话中之意的标准就是关联性。而最佳关联就是听话者对每一个交际行为都以最少的认知努力去想象并且达到最好的语境的原则,并且听话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推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之后,师承Wilson和Sperber的Ernst-August Gutt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对翻译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关联翻译理论中,翻译被看作一种言语之间的交际行为,Gutt提出译 者在对原文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依赖最佳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 :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关联性越强,处理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区分是关联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话语要取得最佳关联,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a)话语的语境效果足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b)听话人为取得语境效果而付出了推理努力。而如果某一话语具有最佳关联,它必须首先具有最大关联。
四、基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下的语料分析
通常来说,电影字幕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在于电影画面有时间限制,以及观众即兴理解的需要,需要实现字幕和人物对白及视频画面同步,随着影视画面的不断切换,迅速替换以达到观众的观影要求。因此,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译者需要对其形式内容和文化信息进行取舍,在保持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影片类型风格的基础之上,对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语境进行考虑,引导目的语观众通过字幕找到与电影的最佳关联。
《长安三万里》的翻译中,译者贾佩琳适当采用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相结合的方式,让目的语观众用有效努力取得适当语境效果,获得最大的观影体验。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该根据关联原则,从原作给予的交际线索中判断作者的交际意图,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从而使作者与读者的意图相符。原文作者传达给译文读者的交际意图分明示含义和潜在含义,电影传达给观众的交际意图同样如此。译者需要结合电影对白和场景,从人物角色性格考虑,对电影的交际意图作出正确推理,判断其传达的意图是明示还是暗示,再选择对应的直接或间接翻译方式。
例如电影中描述高适的家庭人物时讲述到“父亲不事经营,两袖清风”,译者处理为“Father managed his affairs poorly. We had nothing.”由于字幕受众是需要迅速理解父亲的背景,所以翻译时并没有把“不事经营、两袖清风”直译出来,而是概括性地译为“manage affair poorly”和“had nothing”,通过转换实现了字幕和画面的最佳关联,同时观众也可以用最小的努力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类似的处理还有“朝廷的军书如雪片般传来”译为“the court has sent a flurry of orders”,译文没有直接译出原文的明喻修辞,而是用了短语“a flurry of”,把中文常用形容词转化为英文里的对应含义短语,更符合目的语读者需要,在这一角度下,实现了源语与目的语的最大关联,作为电影观众也能迅速理解。从上面的例子分析可以知道,当电影传达的交际意图是明显的,如果译语观众和源语观众有共同的认知语境,能根据其共有的认知语境正确理解电影的交际意图,译者可以选择采用直接翻译方法;如果因为认知语境的差异,译语观众并不能直接推断出电影的原意,译者便只能采用间接翻译方法来翻译字幕,让译语观众能够获得与源语观众同等的观影感受。另外,如果目的语观众因其语境差异,不能对电影的暗含意义进行正确推理,译者这时便需要采用间接翻译将其潜在意义转化为明显的意义,让观众与电影产生最佳关联,获得最恰当的理解,字幕翻译应该让目的语观众通过适当的努力来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关联翻译理论对字幕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电影字幕翻译的语用效果也具有分析意义。
参考文献
[1]任贤.基于会话含义理论看“凡尔赛文学”[J].今古文创,2023(03):122-124.
[2]谢世坚,耿秋实.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视角下莎士比亚戏剧的讽刺类修辞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23,45(08):86-92+113.
[3]葛瑞红,仰梦姚.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字幕翻译分析——以电影《小妇人》为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23,38(0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