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作者

王娟 许泽坦

仙桃市汉江小学 湖北仙桃市 433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已经不再单纯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多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化的滋养。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既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又增强其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融合的先天优势

1.1文化根基的自然契合

古诗作为文化的载体,直接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许多古诗直接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展示的是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对友情、情感的深刻理解。这些诗歌不仅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人生观、情感观等深刻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2语言艺术的情感传递

古诗中的情感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古人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品读,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下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宋代陆游写的《示儿》中便揭示了作者对于国家动荡、家国破碎所表达出的痛苦,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与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传递,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在心灵上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情厚意。

1.3道德教育的内涵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这些道德理念通过古诗的学习得以有效传递。古诗不仅是美学的享受,还是道德教育的有力工具。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进而塑造其人格与道德观念。

许多古诗通过描写古代士人的风骨、家国情怀、忠诚孝道等内容,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例如王安石的《元日》通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传达了团圆和睦、孝顺父母的理念;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责任。这些诗歌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教化,从而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融合的具体路径

2.1加强古诗背景知识的讲解

古诗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理。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美和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首先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古诗背景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文化的联系与认同。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详细介绍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每一首古诗的创作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讲解诗人的生平、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环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义。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以介绍李白的流亡生涯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诗歌的字面含义,还能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有更深刻的认知。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古诗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例如在《登鹳雀楼》一诗中,教师可以通过解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特点、山河的壮丽以及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背景知识的讲解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古诗,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2融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这些价值观在古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所以教师应通过古诗中的人物情感和行为来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古诗《游子吟》表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部分,引导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从而引导学生培养感恩与孝顺的情感。通过这些引导,学生不仅能够从古诗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智慧,还能够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2.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文化体验与实践

古诗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工具,更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体验。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帮助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连接。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来感受古诗中的意境。例如,在学习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去探索身边的自然景观,并结合古诗中的景象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也能够将古诗中的自然美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感受相融合,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与古诗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的活动,像是春节、端午节等,让学生通过参与传统节庆活动,了解与这些节日相关的古诗文化。在端午节时,学生可以学习屈原的《离骚》、了解赛龙舟的历史文化,并通过参与包粽子等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结合自己对自然、节日或生活的观察,写下与古诗相似的诗篇,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艺术的感受和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并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加强古诗背景知识的讲解、融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以及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文化体验与实践,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终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这个过程中,古诗不仅作为语言艺术的体现,更成为了传递中华文化、培养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石雅梅.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5):10-12..

[2]郑小玲.品诗词之美承传统文化--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策[J].天津教育,2023(2):132-134.

[3]赵马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路径探索[J].新作文:教研,2022(8):0221-0223.

作者简介:王娟,女,汉,1978-12,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高级教师

许泽坦,男,汉,1988-11,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中小学生科普研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