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

吴论生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基金项目:2023年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K23ZG3200067).

摘要 本文以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深入探究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以《电工操作》实训课为突破口,通过剖析实训课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路径,并阐述教学实践过程与成果,旨在为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培育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与有效落实。

关键词 高职教育;新能源汽车技术;实训课;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作[1]。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日渐清晰,但课程与教学创新、教学资源系统建构等焦点问题亟待突破[2]。伴随新产业和业态出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高职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理念,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电工操作》实训课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工操作》实训课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为精准剖析实训课课程思政教学现状,首先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法,向同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分别发放问卷;其次运用线下访谈法,与课程教学团队教师进行访谈,并查阅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师教案等教学资料;最后梳理产教融合信息,深入相关企业,调研专业对接产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分析并归纳《电工操作》实训课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思政体系模糊化

从调研情况来看,随着国家政策陆续出台,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各级主管部门已制定配套方案,课程思政纳入教育教学的突出位置,整体实施情况良好。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感增强,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且期望通过持续改革,实现传授知识、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目标,以提升课程育人成效。在调研中,实训课课程思政体系存在问题:一方面,对实训课思政教育应达成的具体目标缺乏清晰界定,未能明确学生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需达到的具体水平,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与连贯性。部分课程未结合自身特点与需求来制定思政评价目标,致使实施标准模糊笼统。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与专业脱节。由于目标制定的不聚焦,导致无法精准体现专业特色,难以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相应的思政素养,无法形成完整的思政认知体系 。

(二)课程思政资源碎片化

依据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课程执行需要多主体、多场景、多环节的配合才能完成。工科实训课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但由于不同类型课程目标存在差异,课程思政的要求和实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因此,要高效实现思政目标,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类型的课程特点和育人目标,对思政元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系统的归纳整理,而不只是表面性地将碎片化的思政元素植入课堂。例如,在《电工操作》实训课中,讲解控制电路检测环节时,只是简单提及遵守操作流程是对工作负责,却未深挖其中蕴含的严谨科学态度、工匠精神等更深层次的思政内涵。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范操作对于保障产品性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意义,导致思政教育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

(三)课程思政实施随意化

不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感、行为特征存在差异。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虽然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实施,但缺乏严谨的课程思政设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生硬,融入课堂的随意性强,路径不清晰,学生参与和亲身体验少等问题。比如在讲授双速电动机控制与装调项目,为融入思政相关内容,生硬地插入一些关于艰苦奋斗的名人名言,却没有将名言与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题时所展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有机结合。学生难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从专业学习中自然地感悟思政价值,使得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成为“两张皮”。

(四)课程思政评价传统化

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不全面,量化困难。侧重于学生在实训操作中的技能表现,对课程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等指标关注不足,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政学习成果。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协同。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同,各自的评价标准和侧重点不同,导致评价结果存在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价意见。注重结果评价,难以全面考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思政行为和素养,无法适应实训课课程思政的特点和要求。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思政表现和成长变化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评价反馈反不及时,反馈缺乏针对性。评价结果反馈滞后,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在思政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无法及时调整学习行为和改进自身问题。反馈内容也往往过于笼统,没有针对体表现和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不利于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

二、《电工操作》实训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课程思政目标分析

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应锚定特色化方向,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工操作》实训课开展课程思政时,需根据办学方向和特色,紧盯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思政教学目标[3]。查阅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岗位规范、职业资格认定标准以及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课程思政目标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修德、立志、齐心、践行为主线,具有强烈的政治认同、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家国情怀;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安全文明生产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知行统一,勇于探索的工匠精神;耐心细致,诚信负责,创新进取的服务精神。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中对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要求为基础,结合“岗课赛证”内容,从职业要求、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和考核规范四个维度出发,深入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并进行梳理,课程思政元素逻辑图如图1所示。

(三)思政元素融入设计

根据课程思政元素生成逻辑,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采用情境创设、案例分析、小组协作、问题导向等方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模块、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一一对应,如图2所示。

(四)课程思政实施评价

1.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涵盖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思政表现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专业技能评价方面,除考核学生的电工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外,还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职业素养评价方面,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在思政表现评价方面,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

2.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实训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度、团队协作情况等,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则在课程结束后,通过理论考试、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3.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持续跟踪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形成课程思政教学的动态优化机制。

三、教学实践效果

(一)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通过该课程实践,学生能够规范使用工具,精准操作电工仪器;独立搭建控制电路,调试电路水平显著提高;故障诊断与维修中,维修技能更加娴熟,故障分析能力明显提升。

(二)思政教育成效显著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通过课程思政的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训过程中,规范操作和安全技能不断强化;团队协作中,学生学会了沟通交流、相互帮助,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学生满意度高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学生对电工操作实训课的教学满意度不断提升。将专业技能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行动上让他们更加努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更有信心,对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结论

通过对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电工操作》实训课课程思政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并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这些路径的有效性。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高教[2020]3号[EB/OL].

[2]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43(3):44-57.

[3]程赛杰,龙苏兰,孙志强.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光明中医,2021,36(24):4271-4273.

作者简介:吴论生(1974-)男,山东潍坊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和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