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
牛红存
师宗县雄壁镇雨柱完小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要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现象中学习数学,我作为新时期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依照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并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模式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实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己长期的数学教学经验和研究,谈一谈如何有效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一、利用生活实践活动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要开展生活化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设计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真实的情境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和“正方形面积公式”后,学生通常是应用公式来完成练习,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用处和目的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其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让学生给教室铺地砖,让学生们算一算大概需要多少块地砖,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的兴趣立马就被激发起来了,有的开始动手测量教室地面的大小,有的三五人一起讨论该如何计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我再加以适时引导,让学生有步骤地完成实践活动,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且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了面积的相关知识及应用。
二、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但是农村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而且在生活中缺乏观察和实践,所以体会不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农村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质量单位“千克与克”这一内容时,我一开始并没有告诉学生1千克与1克的区别,以及这两个质量单位间的进率,而是买来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袋装方便面的净含量96克,面饼82克;食用盐的净含量500克,所以自然也就知道两袋食用盐的重量为1000克,即1千克。这样学生就明白了1千克和1克的差距,以及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了。然后,我再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说一说应当使用哪个质量单位:小明的体重是28();一块橡皮的质量约是8();一个鸡蛋约重50();一袋大米重10()……这样的设计和安排,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利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他们能够迅速并高效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我就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夏天,天气闷热,人人都热得烦躁不安,天空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紧接着乌云密布,同学们,猜一猜,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有的学生说:“可能会下大雨。”有的说:“可能会下雪。”还有的学生说:“可能会打雷下冰雹。”……学生说出了很多种可能性,有的现象可能会发生,如下雨;有的现象不可能发生,比如下雪。当然,也可以举出几个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发生情况: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定会发生);明天会下雨(可能会发生);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可能会发生);公鸡会下蛋(不可能发生)……通过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实践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从而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