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重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备课要素的深度剖析与实践路径
赵阳
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610000
摘要:本文聚焦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深入剖析传统教学的困境,探讨大单元教学的备课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学情、资源和评价等方面。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为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助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备课要素;核心素养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以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化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具有整合性、系统性与关联性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正逐渐成为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成功实施大单元教学离不开精心且全面的备课准备,深入探究其备课要素对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二、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审视
2.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多围绕孤立知识点展开,教师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虽能掌握零散知识,但难以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在面对综合性化学问题时,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不足。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步骤,却对实验背后化学原理、实验设计逻辑缺乏深入理解,难以将实验知识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
2.2 现代教学思想的要求
现代高中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要求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这就需要教学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大单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三、大单元教学备课核心要素
3.1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3.1.1 对标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本遵循,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核心追求。在大单元教学目标设定时,需紧密围绕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科核心素养细化融入其中。以“化学反应原理”大单元为例,依据课程标准,应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核心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可设定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定量分析化学平衡移动,建立化学平衡的思维模型,并能依据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证据推理,解释化学平衡相关现象。
3.1.2 契合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学生个体在化学学习基础、兴趣和能力上存在差异,教学目标应具有分层性。对于基础薄弱学生,教学目标侧重于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如能准确书写常见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对于学有余力且兴趣浓厚的学生,可设定拓展性目标,如引导他们探究化学反应动力学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
3.1.3 确保目标可操作可测量
教学目标应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和可量化学习成果。如“物质结构与性质”大单元中,可将目标设定为学生能绘制常见晶体的晶胞结构示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测量),能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
3.2 深度整合教学内容
3.2.1 系统梳理教材体系
全面梳理高中化学教材,明晰各章节知识脉络与内在联系。如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散在不同模块,教师需梳理出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化合物性质之间的关联,为大单元构建奠定基础。
3.2.2 突破章节界限重组
打破教材章节限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重组内容。在“氧化还原反应”大单元教学中,可将必修教材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离子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选修教材中电化学部分(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整合在一起,形成逻辑连贯的知识体系。
3.2.3 融入跨学科知识拓展视野
化学与多学科联系紧密,融入跨学科知识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综合能力。在“化学与生活”大单元教学中,可结合生物学科中人体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物理学科中能量转化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全面深入学情分析
3.3.1 精准把握知识技能基础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如在“有机化学基础”大单元教学前,分析学生对烃、烃的衍生物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学生在有机反应类型判断、有机物结构简式书写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依据。
3.3.2 洞察学生学习兴趣与风格
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外学习表现,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点。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学习行为分析等方式,判断学生学习风格。对于视觉型学生,在教学中多运用图片、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对于动觉型学生,增加实验探究、小组活动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3.3 评估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探究、开放性问题讨论等活动,评估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如在“化学实验探究”大单元教学中,观察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针对学生思维短板,设计针对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3.4 多元筹备教学资源
3.4.1 丰富教材与参考资料
除教材外,教师应广泛收集参考书籍、学术期刊、教学辅导资料等。如在“化学反应原理”大单元教学中,参考《物理化学》等专业书籍,深入挖掘知识内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拓展学习需求。
3.4.2 完备实验器材与药品
化学实验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大单元教学内容,准备充足实验器材与药品。在“化学物质的制备与性质探究”大单元中,准备齐全各类物质制备所需的仪器、药品,确保学生能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培养实验操作技能与科学探究精神。
3.4.3 巧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化学知识直观化。如在“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大单元教学中,运用3D动画展示原子轨道、分子空间构型,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性与吸引力。
3.4.4 善用网络资源拓宽渠道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化学课程、化学科普网站、化学学术论坛等。在“化学前沿”大单元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化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习渠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5 科学设计教学评价
3.5.1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摒弃单一纸笔测试评价方式,构建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除考试成绩外,还包括实验操作考核、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等。
3.5.2 注重评价的反馈与改进
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优势与不足。教师根据评价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如在“化学平衡”大单元教学中,通过作业和课堂练习反馈,发现学生对化学平衡图像分析存在困难,教师可增加专项练习与辅导,优化教学效果。
四、结论
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备课是一项系统工程,精准明确教学目标、深度整合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学情、多元筹备教学资源以及科学设计教学评价,是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关键要素。在现代高中教学思想引领下,深入研究并实践这些备课要素,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困境,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高中化学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持续优化大单元教学备课策略,推动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王磊. (2018). 《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化学教育, 39(5), 1-7.
3. 张华. (2019). 《大单元教学:从理论到实践》. 教育研究, 40(3), 45-52.
4. 李吉林. (2020).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研究》. 化学教学, 41(8), 12-18.
5. 陈向明. (2017).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的起点》. 教育学报, 13(2), 23-30.
6. 刘恩山. (2019). 《多元化评价体系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评价研究, 36(4), 56-63.
7. 吴正宪. (2021). 《智慧教学技术在高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 31(7), 89-95.
8. 郑毓信. (2018). 《实验教学在化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化学教育, 39(10), 22-28.
9. 王祖浩. (2020). 《高中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化学教学, 41(6), 1-8.
10. 黄荣怀. (2019).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学资源建设》. 中国电化教育, 38(5), 1-7.
11. 顾明远. (2020).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教育研究, 41(1), 4-12.
12. 钟启泉. (2018). 《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 教育研究, 39(2), 34-41.
13. 林崇德. (2019).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教育学报, 15(3), 12-20.
1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21).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北京: 教育部.
15. 王云生. (2020).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 化学教育, 41(9), 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