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角下小学数学小组共学有效策略的深度探究与实践
吴锦俊
泉州市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
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生本课堂下小学数学小组共学策略与评价研究》,课题编号:LCJG1452-088研究成果。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生本教育理念出发,深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共学的教育意义与有效策略。小组共学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趣味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层次丰富的合作任务设计是实现有效小组共学的关键要素。通过实践研究发现,这些策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数学;小组共学;教学策略
引言:小组共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本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共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从小组划分、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三个维度,深入探讨小组共学的有效策略。
一、生本视角下小学数学小组共学意义
(一)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小组共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广阔空间。在异质分组的学习环境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任务和进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导他人深化知识理解,发展表达能力;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则能在同伴支持下逐步建立学习信心。小组内部的互助互学机制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有效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教师通过观察小组互动过程,能够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认知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这种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
(二)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小组共学显著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小组共学创造多元互动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在交流讨论中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启发和补充,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解题思路更加多样。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更好地调动课堂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同时,小组内部形成的良性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断碰撞思维火花,产生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质疑和验证,培养严密的数学思维和缜密的推理能力。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节约课堂时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共学为学生提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实践平台。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想法,协调不同意见。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逐步形成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学会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当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分析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小组共学还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每位成员都可以在适当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特长,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师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民主意识,引导学生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种协作学习模式不仅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小学数学小组共学有效策略
(一)科学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划分是实现有效共学的基础和前提。在小组划分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差异。采用异质分组方式,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共同体[1]。高水平学生在协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责任意识和表达能力;中等水平的学生既可以为基础薄弱的同学提供帮助,又能从优秀同学身上获得启发;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能在密切的交流互动中得到更多支持和鼓励。
学生的性格特征也是影响小组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将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与内向安静的学生搭配,可以营造更加和谐的小组氛围。性格活泼的学生往往善于表达,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小组讨论的积极性;而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则倾向于深入思考,善于总结,能够为小组讨论提供更多深度的见解。此外,小组规模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难度、课堂教学时间、教室空间布局等多个因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表现,适时调整小组成员构成,以维持小组的活力和学习效果。
(二)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小组共学过程中,趣味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真实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载体[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游戏元素,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设计数学游戏时要注意将数学知识点自然融入其中,确保游戏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成教学目标。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加减法”为例,教师可设计“披萨小店”情境游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立一个披萨小店,制作不同口味的披萨。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计算不同顾客点单所需的披萨数量(如3/4个奶酪披萨和2/3个水果披萨的总量),以及剩余的披萨数量(如5/6个披萨售出2/3后的剩余量)。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能够在经营小店的过程中自然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小组成员通过协作完成顾客订单,既锻炼分数加减运算能力,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设计层次丰富合作任务
在生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小组共学中,合作任务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发挥。合作任务的设计首先要体现梯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目标[3]。基础性任务应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建立学习的信心;提高性任务则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满足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其探究欲望。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发展水平、问题解决能力,又要重视小组整体的协作效果、交流质量和学习氛围。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为例,教师可设计递进式的小组探究任务。首先,在基础任务层面,要求小组成员合作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实物图片,并通过观察和讨论识别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如底面、侧面、顶点等。其次,在提高任务层面,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底面和高都相同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设置开放性的挑战任务,请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容器(可以是圆柱形或圆锥形),并计算其容积,探讨如何优化容器设计以节省材料成本。在评价环节,教师可采用多维度评价标准:通过随堂测试评估个人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操作考查动手能力,通过方案设计展示创新思维,同时结合小组展示、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结语
生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小组共学策略研究,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小组划分、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和层次丰富的任务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持续提升教学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小组共学在不同数学内容领域的具体应用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雪梅.“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18):149-151.
[2]高德祥.“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中国新通信,2024,26(16):161-163.
[3]李富元.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4,(1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