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协同管理应用
任伟
四川优益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10000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涉及多专业、多参建方,进度协同管理难度大,传统依赖图纸和线下沟通的模式易导致信息断层、工序冲突等问题。BIM 技术以三维可视化、信息集成化等优势,为施工进度协同管理提供了新工具。研究其应用路径,可有效提升协同效率,减少进度滞后风险,对保障工程如期交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BIM 技术与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协同管理的理论基础
1.1 BIM 技术的核心特性
BIM 技术的核心特性体现在三维可视化、信息集成化和参数化关联三个方面。三维可视化打破了传统二维图纸的抽象性,能将建筑构件、施工流程以立体模型呈现,让各参建方直观理解空间关系,减少因图纸解读偏差导致的协同失误。例如,复杂的管线布局通过 BIM 模型可清晰展示走向与交叉点,避免施工时的空间冲突。信息集成化是BIM 技术的核心优势,它能将工期计划、材料规格、施工工艺、成本数据等各类信息整合到模型中,实现一模型承载全信息。施工方查看模型时,不仅能看到构件形态,还能获取该构件的施工时间、所需材料及质量标准,无需在多份文件中反复查询。
1.2 施工进度协同管理的核心要求
施工进度协同管理的核心要求可概括为信息共享、工序协同和风险共防。信息共享是协同的基础,要求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等参建方实时获取统一的进度数据,避免各执一词。工序协同聚焦于各专业、各工序的衔接。建筑工程涉及土建、机电、装修等多个专业,需明确交叉作业的先后顺序和衔接节点。比如土建墙体施工与机电管线预埋需确定合理的工序搭接,避免一方施工占用另一方作业面。风险共防要求参建方共同预判和应对进度风险。从材料供应延迟到极端天气影响,任何环节的风险都可能波及整体进度,需通过协同机制提前识别、共同制定应对措施,而非各自为战。
1.3 BIM 技术与施工进度协同管理的适配性
BIM 技术与施工进度协同管理的适配性体现在三个层面。在信息共享层面,BIM的信息集成特性可将分散在各参建方手中的进度数据整合到模型中,消除信息孤岛,为协同提供统一数据源。各方可通过模型实时获取所需信息,无需反复沟通确认。在工序协同层面,BIM 的 4D 进度模拟能直观展示工序衔接过程,提前发现专业交叉冲突。通过模拟可看到机电安装与吊顶施工在同一时间段占用同一空间,从而提前协调调整工序顺序。在风险应对层面,BIM 模型的可追溯性让进度偏差的源头定位更高效。当某工序滞后时,可通过模型回溯该工序的资源供应、前置工序完成情况等信息,各参建方可基于模型共同分析原因,协同制定调整方案,避免责任推诿。
二、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协同管理现存
2.1 信息传递低效,协同基础薄弱
传统管理模式中,信息传递依赖图纸、报表和线下会议,效率低下且易失真。施工方的进度报表需经纸质流转至监理方、设计方,等反馈回来时已滞后数日。
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常导致协同决策错过最佳时机。施工中发现某构件尺寸与设计不符,等将问题反馈给设计方并收到修改意见时,该工序已停滞多日,影响后续进度。
2.2 工序衔接不畅,专业冲突频发
各专业施工计划独立编制,缺乏全局统筹,是工序衔接不畅的主要原因。土建团队按自身节奏制定墙体施工计划,机电团队按设备到场时间安排管线安装,两者未沟通交叉作业时间,易出现同时抢工或等待窝工。专业冲突在交叉作业区尤为突出。比如地下室施工中,土建浇筑地面与机电敷设管线的作业面重叠,因未明确先后顺序,双方在现场争执,不仅延误工期,还可能因仓促施工留下质量隐患。
2.3 进度风险预判不足,协同应对滞后
进度风险预判依赖经验而非数据支撑,准确性低。施工经理凭过往项目经验判断材料供应周期,未考虑当前市场波动,易导致材料到场滞后。风险发生后,各参建方各自提出调整方案,缺乏协同优化。材料短缺时,施工方想更换材料,设计方坚持原规格,
双方僵持不下,延误问题解决。
2.4 协同责任模糊,考核机制缺失
参建各方共同担责,在发生进度责任纠纷时各自推责。建设:设计认为施工存在不按图施工的情形,施工认为图纸表达不清楚导致按图无法施工的情况,缺少客观依据划分责任。考核:只注重各自小任务完成率,不注重共同成果。施工自扫门前雪,完成计划进度后不管后续施工是否受到影响。
三、基于 BIM 技术的施工进度协同管理应用路径
3.1 构建 BIM 协同模型,夯实信息共享基础
首先需要建立全专业一体化模型,以施工蓝图为基础,将土建、机电、装修等专业构件数据导入 BIM 平台,确定各构件的位置与大小,链接进场施工时间、材料、质量等相关要求。在模型上单击某一根柱子,就能直接获得此柱的浇筑时间,需要的混凝土强度及钢筋品种。其次通过云端建立 BIM 协同平台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所有参建人员都可以在线上浏览模型,实时查看进度相关数据,提交相关变更申请。同时在平台上设置相关权限,施工方可以查看机电管线布置,而设计方可以通过此平台查看实际施工进度情况,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共享。
3.2 应用 4D 进度模拟,优化工序协同
将 BIM 可视化进度计划可以将工序衔接清晰的展示出来,将施工总进度计划导入BIM 模型,形成 4D 模拟动画,各工序开始、持续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一目了然,通过模拟可以发现各工序的冲突点,比如土建的砌筑和机电管线的安装在同一个区域出现了时间上的重叠,需要提前协调调整工序的先后顺序。若钢筋的绑扎工序进度慢,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商共同透过模型观察滞后的原因:是材料没有运到场地?还是人力资源不足?要赶进度就需要调整后续的工序(混凝土浇筑),如增加养护时间、增加人手赶进度。
3.3 基于 BIM 的进度风险协同管控
利用 BIM 的参数化关联实现风险提前识别,模型关联历史数据后,能够提前预警风险:基于以往同类项目数据,若某一类材的供货周期大于 3 天,模型会自动提示影响后续工序。模拟暴雨情况下室外作业环境,预测基坑开挖工序滞后风险。协同编制应对措施:线上实时研讨。材料供应滞后风险发生时,通过模型勾画出受影响的构件、受受影响的施工时段,联系备选供应商,通过模型缩短应对方案确定周期。
3.4 明确协同责任,建立考核机制
将固化 BIM 协同责任在合同中细化条款,明确设计方在模型中要完整标注明细参数、施工要求,施工方将每日实际进度录入平台,监理方将验收意见在模型中标明。将模型数据提交及时性、变更反应速度等纳入责任范畴,杜绝模糊地带。对于搭建的BIM协同考核体系需要以平台数据为基础,考核指标为模型信息正确率、进度偏差协同调整效率等,与工程款支付相挂钩。
结语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协同管理,通过信息集成、工序模拟、风险预警和责任绑定,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中信息滞后、工序冲突、责任模糊等问题。其核心价值在于以 BIM 模型为载体,将分散的参建方、割裂的信息、独立的工序整合为协同体系,让进度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管控。
参考文献
[1]李阳,王桂磊.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优化研究[J]. 新城建科技,2025,34(02):190-192.
[2]张磊.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4,(12):121-124.
[3] 蒋 海 波 .BIM 技 术 在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进 度 管 理 中 的 运 用 [J]. 新 城 建 科技,2023,32(2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