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表达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杜玉兰

江苏省建湖县西塘河小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愈发重要,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进行数学思考时,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结果,因此,数学表达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力的意义入手,结合小学数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表达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学表达力

数学表达力是指将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等, 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表达力培养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需要教师加以改进和创新,培养学生的表达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构建互动课堂,鼓励主动表达

互动式课堂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结合小组合作与讨论,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1]。教师要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分组讨论数学问题,设立角色分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并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示范,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具体、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位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PPT展示书架上的书籍、教室里的桌椅等,并提出问题: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出物体的位置关系吗?学生观察图片,尝试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教室布局图,要求各组讨论并标记出教室中各个物品的位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教室布局,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汇描述并标记物品位置,而后在完成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加深学生对位置关系的理解。之后,教师设计“你说我猜”游戏,要求一人描述位置,另一人根据描述找到对应物品,学生积极参与游戏,通过描述和寻找物品来巩固对位置关系的理解,通过互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检验学生对位置关系的掌握情况。

二、融入趣味情境,强化表达意愿

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数学情境,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问题,并设定与数学相关的角色,设计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简单的周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小动物排队参加运动会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周期性的排列规律,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教师出示小动物排队的图片,提问学生是否能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学生观察图片,尝试找出小动物排队的排列规律,并用语言描述,通过情境探究,加深学生对周期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之后,教师设计情境题目:小动物们要参加舞蹈比赛,他们需要按照特定的规律排列队形,你能帮助他们吗?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尝试用周期性排列的规律来设计队形,完成后,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通过情境应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巧用信息技术,拓展表达渠道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教师要选择与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相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发现,同时利用在线交流平台,发布与数学相关的讨论话题或作业,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讨论,并给予反馈和指导[2]。

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PPT展示大树和影子的图片,同时播放关于如何利用影子测量物体高度的视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利用影子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或电脑软件来计算大树的高度,而后教师示范如何使用计算器或软件输入已知数据(竹竿的高度和影长、大树的影长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使用计算器或电脑软件来计算大树的高度,并记录下自己的计算结果和步骤,通过信息技术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影子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加深对比例关系的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利用信息技术计算大树高度的过程和结果,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倾听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进行对比和反思。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计算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表达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它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推动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针对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表达力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蓝海鹏,付秋燕.核心素养下提升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24(1):78-82.

[2]吴志辉.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法例谈[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3(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