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研究

作者

许毛毛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330100

摘要: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其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更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与责任。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本研究立足对江西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分析,从学校、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不足,期望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家国情怀;大学生群体;民族复兴

一、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必要性

(一)助力于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确保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引导学生热爱并拥护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思潮冲击、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及极端宗教主义等负面影响加剧了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同时,大学生中的个人主义倾向、道德滑坡及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迫在眉睫。家国情怀教育,涵盖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使命感与荣誉感的培养,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理想信念、个人道德、民族自信及塑造完整人格至关重要,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二)助力于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肩负培育人才的重任,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贯彻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举措,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影响力及针对性。强化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凸显思政教育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实践性,是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丰富德育内涵,提升教学质量,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三)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抗战胜利离不开爱国志士的无私奉献,其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历史表明,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面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应加强家国情怀培养,坚定信念,担当使命,提升自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二、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与困境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2].青年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对他们的家国情怀教育也是至关重要。根据对江西省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经过长期努力,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优化培育路径。

(一)大学生家国情怀内涵的认知有待提升

追求真理依赖于深厚的认知基础与知识储备。对于大学生而言,对家国情怀的深入理论认知是其情感、价值评价和行为的基础,全面理解这一认知有助于其内化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当前,大学生在家国情怀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上认知存在偏差,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局限于爱国与爱家,未能深刻领悟其与爱家乡、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紧密关联。在理解家国情怀时,部分大学生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缺乏对其责任担当层面的认知,未能转化为行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开阔的国际视野,对国家的全球定位和国际角色理解不足,对于真正的爱国是要立足于民族也要立足于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二)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环境有待优化

“所谓环境,是指周围所存在的条件,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不同的对象和学科而言,环境的内容也有所不同。”[3]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环境,是那些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思想、行动及效果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综合体现。高校作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主阵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一些流于形式的培育活动未能直击大学生心灵,更关键的是,高校擅长于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对家国情怀进行深化教育,缺乏系统化常态化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当前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开放与多元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于集体和民族意识的认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大学生们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他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个性化、自由化的生活方式。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传统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关注。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加速了个人主义思想的传播,使得大学生们更加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而忽视了对集体和民族的关注和责任感。这些对于家国情怀的培育都是不利的。

(三)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力量有待加强

在当今时代,众多高校倾向于将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任务自然而然地归结于思政课教师的肩上,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塑造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应当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过程。除了思政课教师之外,辅导员、家庭父母以及党团学工口等各方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力量,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家国情怀的元素,通过言传身教、组织相关活动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家庭父母则是孩子情感的港湾和价值观的摇篮,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家国情怀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同时,党团学工口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因此,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形成家校社联动、课内课外互补的良好机制,共同为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贡献力量。

三、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不足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所面临的问题,是由多重因素交织共生的结果。基于深入的调查数据与对相关问题的全面剖析,本文将从三大层面去分析成因:学校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

(一)学校层面

第一,学校对家国情怀的培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在家国情怀的培育与重视程度方面,尚显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其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也未能将其深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家国情怀的深厚培养与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缺乏足够的动力。由于学校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视度不足,教师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资源来深入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学生也往往因为课程内容的不系统、不深入,而难以产生对家国情怀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动力。这种缺乏动力的状态,无疑进一步削弱了家国情怀培育的效果,使得这一重要的教育内容在高等教育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学校在培育过程中存在重教轻行的情况。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但实践又是理论的归宿。当前部分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影响了家国情怀的培养成效。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环境。然而,当前部分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关注,导致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这使学生在接受家国情怀教育时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家国情怀教育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家国情怀的魅力和价值。

第三,培育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在当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过程中,我们主要依赖的是思政课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然而,对于如今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接触新事物丰富多样的00后大学生而言,其效果已显得颇为乏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削弱了思政课程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应有的积极作用,难以真正让家国情怀教育达到入脑入心。为此,我们应当致力于创新教学方法,让家国情怀的培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从而真正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社会层面

第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与深入,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正站在这个历史交汇点上,他们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的机会前所未有的增多。然而,这种文化多元的交流,在为他们带来新鲜感和深刻启发的同时,也可能如同一把双刃剑,对那些辨别是非能力尚待提升、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这同时也给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坚守本土文化的根脉,如何在国际视野中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第二,社会现实压力与心理疏离。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里,就业压力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让许多大学生在现实的洪流中倍感迷茫与无助。他们不仅要肩负起繁重的学业任务,还要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奋力拼搏,这种压力,使他们身心都感到疲惫不堪,更可能悄然影响到他们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与投入。更为严峻的是,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和不公不义之事,如同阴霾一般笼罩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信心产生动摇。这些阴霾逐渐侵蚀着他们的家国情怀,这种心理疏离感,会动摇大学生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相连的坚定信心,这十分不利于家国情怀的培育。

(三)个人层面

第一,网络信息的泛滥与冲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每天都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冲击。然而,这些信息并非都是真实、有价值的,其中夹杂着大量的虚假、负面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容易误导大学生的判断,还可能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导致他们迷失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海洋中,难以形成稳定、正确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此外,互联网上的舆论环境复杂多变,一些极端或错误的思潮可能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对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来说,网络信息的娱乐化和碎片化也削弱了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深入思考和体验。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娱乐和刺激,而忽视了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深入了解和关注。

第二,个人自我教育的缺失。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大学生存在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华传统美德中强调的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产生了冲突。部分大学生在这种不正确的思潮影响下,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心态。甚至有些大学生追求热钱、迅速成功,将流量、金钱视为生活的全部,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诚信、正义等基本价值观。再者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过于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忽视了作为青年一代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他们缺乏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应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行动,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结语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爱家重国精神的核心体现,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支柱。当前,高校在家国情怀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问题。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家国情怀培育,通过拓宽培育渠道、创新培育理念、营造培育环境等途径,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项目编号:SZZX-22-0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17.

[作者简介] 许毛毛,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