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幼儿持续探究
陈梦瑶
武汉市洪山区第一幼儿园悦葵园(湖北武汉430070)
【作者简介】陈梦瑶(1994.09-),女,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武汉市洪山区第一幼儿园悦葵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摘要:教育数字化在政治、规律和民生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早期教育中实现教育数字化呢?运用信息技术是重要的切入点。持续探究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品质,巧用信息技术能够为该品质的发展注入能量,它助力幼儿观察事物、了解现象;帮助幼儿收集信息、寻找答案;支持幼儿分享成果,体验成功。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幼儿从“被动”走向“主动”,让教师从“看见”走向“理解”,让探究从“表浅”走向“深入”。
关键词:信息技术、持续探究、教育数字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在学前领域中,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举措便是运用信息技术。巧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教学“三突破”:突破教材束缚,突破学习时空,突破主体关系,还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幼儿逐步养成持续探究的品格。
一、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意义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实际上是教育数字化的缩影,要想实现信息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充分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意义。首先,从政治上看,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中央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成章、专门部署,作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述,并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其次,从规律上看,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人类社会经历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发展到现在的数字时代或者智能时代,可以说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给教育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也为教育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最后,从民生上看,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选择。教育数字化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快速、便捷地扩散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教育差距,让亿万幼儿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可见,教育数字化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可以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
二、信息技术赋能幼儿持续探究的实践应用
(一)信息技术助力幼儿观察事物、了解现象
观察和比较是幼儿持续探究的源头。信息技术中的影像记录技术,如拍照、录像、录音可以帮助幼儿更客观地进行观察,从而发现事物间的关联。在“夹缝中的小草”活动中,幼儿发现幼儿园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水泥的夹缝中居然也长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特别的现象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教师梳理出幼儿的关键问题,并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地解答了幼儿的问题链(表1)。信息技术的及时出现为幼儿的持续探究注入能量。它不仅能够巧妙地吸纳园外资源,还能够保存关键现象,为幼儿的观察和比较提供支持材料。如借助手机和平板电脑,幼儿记录了一天中同一时段不同水泥缝中的植物的生长样态,教师借助剪映中的拼图技术,让幼儿在自主、直观的对比中发现“阳光是决定性因素”。
(二)信息技术帮助幼儿收集信息、寻找答案
搜集信息、寻找答案是幼儿持续探究的重要过程。幼儿处于发展初期,在探究时往往受到空间、年龄、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摆脱幼儿的困境,为幼儿的持续探究提供适宜的支架。
1.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突破时间限制
图像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指的是对图像进行识别,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象的技术,如微信、QQ、淘宝、支付宝中的扫一扫功能,都是图像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该技术能够巧妙地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或小组探究。在“夹缝中的小草”活动中,了解了水泥缝中为什么会长出不同的植物后,幼儿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幼儿园水泥缝中的植物都叫什么名字?”这对于教师来说可真是个难题!在教师的追问下,幼儿进行了经验迁移,想到了生活中“扫一扫就能知道是什么花”的经验,并立即借助“形色”这一APP,统计了幼儿园里容易被忽略的小生命,有随处可见的翅果菊、马唐、樟树,还有名字特别的钻叶紫菀、匍匐大戟……。在梳理中,记录员们不仅制作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小草图集”,也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神奇的信息技术既让探究即时发生,又为探究注入活力。
2.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突破年龄限制
智能语音交互是基于语音输入的新一代交互模式,通过说话就可以得到反馈结果。常见的智能语音交互引擎包括iPhone智能语音助手SIRI、华为智慧语音助手小艺、天猫精灵等,它们以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信息查询、生活服务、影音娱乐等功能[1]。在“夹缝中的小草”活动中,天猫精灵很好地弥补了幼儿无法像成人般自如地查阅资料这一年龄限制,在与幼儿的交互中渗透科学知识,如关于植物的生长习性--有的植物能够生活在水泥缝,有的植物喜欢更加湿润的环境;关于植物的作用--翅果菊既能够做鱼的食物,也是一种野菜,还能制成中草药。平等的对话不仅激发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又提升了幼儿持续探究时必备的问题解决能力。
3.基于实时通信技术,突破空间限制
实时通信系统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实时地传递文字消息、文件、语音或视频进行交流。常见的实时通信工具包括微信、QQ、腾讯会议、抖音等,它能够打破空间壁垒,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在“夹缝中的小草”活动中,不仅让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巧妙地运用到活动中,还通过直播的形式向家长进行了成果展现。信息技术既让家长能够自主参与家园共育,形成良好的内在工作动机,提高家园深度合作的内驱力;也让幼儿的持续探究从园内延伸至园外,让生活皆教育的理念落地生根[2]。
(三)信息技术支持幼儿分享成果,体验成功
鼓励幼儿将探究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分享,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分享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这也将大大激发幼儿持续探究的主动性。信息技术为幼儿分享探究成果提供了助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可以拍摄视频,为夹缝中的每一棵小草制作属于自己的名片,并生成专属二维码,“扫一扫”便能观看。此外,希沃白板的视频回放技术,将幼儿置身逼真的活动情景,让幼儿的分享更加形象化、细致化,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的同时促进幼儿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赋能幼儿持续探究的思考
(一)幼儿:从“被动”走向“主动”
问题是幼儿持续探究的生长点,也是幼儿获得新经验的关键点[3]。在整个信息技术赋能的活动过程中,问题驱动幼儿开启探究,信息技术则支持幼儿持续生长。教育生态也因此呈现出良好的样态: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给予变为师幼抛接。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丰富幼儿关于信息技术的认知,其生动性和丰富性极大地激发了幼儿持续探究的兴趣;此外,在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发展了信息素养,学会借助信息技术解决自己正在经历的问题,这有力地增强了幼儿持续探究的效能感。面对自己感兴趣又有把握的事情,幼儿会更加积极、主动。
(二)教师:从“看见”走向“理解”
看见是视觉上的看到,理解则代表着情感上的共鸣,思维上的认同。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幼儿的百科全书,多数情况下只能“看到”幼儿,知道幼儿所处的情境,被动应对各种突发问题。信息技术的加入很好地解放了教师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扮演观察者,对幼儿做持续性的研究,保证得出的判断和结论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和适切性,让教育和陪伴找到合适的姿态和方法,真正地与儿童同频共振,建立一个良性的、儿童式的友好关系。
(三)探究:从“表浅”走向“深入”
正是有了信息技术这一有力媒介,教师能够在具体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探究机会,搭建科学、适宜的探究平台。譬如,创设信息化的环境,让幼儿乐于自主探究;拓展技术性支持,提供幼儿持续探究的支架;搭建信息化平台,让幼儿在分享探究成果中提升自信。此外,教师还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聚焦“评价”维度,助力幼儿自主评价--同伴互评-师幼共评,让评价具有“专业的标准”、“信息的味道”。活用信息技术确保幼儿在持续探究中深度学习,获取核心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四、结论
发展数字教育,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教育工作者应有之志、应尽职责。巧用信息技术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它可以支持幼儿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幼儿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主动性。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巧妙引导幼儿选择适宜的探究方法,多方面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养成持续探究的良好品格。
参考文献:
[1]吴婷.巧用信息技术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J].学前教育,2023(Z3): 62-63.
[2]孟慧敏,康钊.促进家长参与家园共育动机的有效路径: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5):145-150.
[3]王晶,崔宇婷.持续探究,深入学习——基于“快乐的泡芙”观察案例分析[J].教育家,2023(2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