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郭延英
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朝鲜族学校 1583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准把握游戏化教学的需求,结合教学要点和实际,探索游戏化指导模式。这能有效调动学生数学探究的积极性,高效锻炼综合素质。为此,数学教师需融合游戏化教学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数学热情,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实践;
游戏化教学法将游戏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既确保知识传授,又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实施时,教师需依据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精选游戏,巧妙融合数学知识,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吸引学生注意,提升课堂参与度,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达成教学目标。
一、游戏化教学的应用优势
将游戏化教学法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旨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解决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局限于书本、学习态度不积极等问题,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借助游戏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此外,游戏化教学法契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满足其好奇心,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它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分析与验证,培养探索精神,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此方式还助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与态度,面对难题时,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掌握基本技能,促进数学思维的成长。
二、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将数学知识与游戏融合,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
采用游戏化策略于化学教学中,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构建出理想的数学知识学习场景。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思考、分析及决策,从而推动其思维、推理及运算能力的成长。学生得以将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融入生活实践,培养了其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在策划课堂游戏时,紧密关联游戏与数学知识,确保游戏服务于数学教学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妥善安排游戏时长,精确把握游戏介入的契机,防止学生因游戏过度沉迷而导致思维过于发散、课堂活跃度失控,进而影响课堂纪律,削弱学习成效。
例如在教授“分类与整理”一课时,教师创新性地设计了一款名为“寻宝小分队”的游戏活动。学生们被均衡分配到若干小组中,每个小组需在规定的时间限制内,从一堆混杂的物件中准确识别并挑选出特定种类的物品,随后迅速统计这些物品的总数量。此游戏不仅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了对分类与整理知识点的理解,还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技能与快速计算能力。同时,教师精准调控游戏持续时间,既保持了课堂氛围的活跃,又确保了课堂纪律的严谨,从而有力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
(二)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活游戏化教学
数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可依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游戏化活动,确保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融合。这样,学生在游戏化学习中,既能接触和探索数学知识,又能深化理解并感悟数学,在游戏中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1)设计生活探索数学游戏
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生活,通过游戏总结学习经验,深化对数学的理解。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选取恰当的数学游戏化教学素材,设计生活探索游戏,吸引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提升其理解和认知能力,从而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在教授“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游戏化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场景,如学校作息时间、家庭晚餐时间等,设计一款“时间小卫士”的数学游戏。在游戏中,学生需要扮演时间管理者,根据钟表显示的时间,判断并安排各种日常活动。这样的设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促使他们在游戏中主动探究和学习钟表知识,提高他们对时间的认知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2)设计生活角色扮演游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融入游戏化教学理念,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实施角色扮演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探索数学领域搭建平台。在课堂上,教师可把数学教学转化为生活角色扮演,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层层递进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元、角、分》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如“小小商店”游戏,学生分饰顾客与收银员,模拟购物结账,深化对货币单位的理解。游戏前,教师准备标有价格的“商品”及自制“人民币”,涵盖元、角、分。游戏中,收银员需准确计算总价并验证支付金额,顾客则根据价格支付。出现错误时,教师及时指导。此游戏不仅直观展示元、角、分的关系和转换,还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生活经验,锻炼沟通与计算能力。通过将生活化游戏与数学教学结合,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三)注重实践探究,实施操作游戏化教学
在数学游戏化教学中,实践操作类游戏扮演着核心角色,教师应主动引领学生投身其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探索欲,通过亲身实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内化数学知识,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性游戏教学的规划与执行,确保能够为学生提供既具实践性又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指导,助力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从而加强教学效能。
以认识图形(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策划“图形拼接创意大赛”。在此游戏中,学生将获取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础图形卡片,并被激励运用这些卡片创造性地拼接出多样化的图案。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各种图形的特性,还能掌握图形的组合与变形技巧,进而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和创新能力。此类游戏不仅为数学学习增添了趣味性,还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随着新课标深入实施,教师采用游戏化教学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实践与验证。此过程中,师生有效互动,丰富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乐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需要教师紧扣新课标,结合课程内容,恰当运用游戏,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纪兴翠.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普童话,2024(1):91-93.
[2]范新明.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式[J].新课程,2022(35):120-121.
[3]秦丽丽.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2(2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