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本 读教材 读学生
谈喻红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 重庆市 40000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文本解读是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一项能力,把一篇文章读通透,需要老师的潜心研读和独特的角度。
首先要研读“文本”与作者对话。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导游”自己还不熟悉路 , 那怎么行 ? 先要撇开“这是一篇课文”的思维定势 , 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 , 把教材当作一篇读物 , 平时读书读报怎么读, 现在就怎么读。你千万别像赶趟儿似的, 你可以没有指向,没有边界地在文字的旷野里漫步。遇到投缘的文字 , 让思想、感情自然而然从中生发。或许你会被跌宕的情节吸引, 或许会被真挚的情感打动,或许倾心于优美抒情的文字……总之,你读进去了,你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在和作者倾心交谈了。谈谈你的体会, 谈谈字里行间带给你的联想,谈谈你由此产生的感悟或启发。你发现 , 那些原本没有生气的文字竟个个鲜活起来, 与你相视, 透着情意儿, 呼之欲出。譬如教《台阶》一文,我读到情节: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我读到父亲形象: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文章叙述了怎样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的问题上,而要透过《台阶》看到“父亲”的人生追求。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尊重需要在第四层次上,是较高层次的需要,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人的需要又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现实的可能性,并非只是一年两年可能不可能,经过漫长的奋斗可以实现,也是一种现实可能性。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有一种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父亲在造屋的那些日子,多么兴奋,造台阶时,放起鞭炮,“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他的心头充满喜悦。
要引导学生读懂什么,体悟什么,感受什么,在入情入境的细研中逐渐明朗起来,而在同时,教学思路也开始在你的思索中延展开去……
再读“编者”与教材对话。仔细揣摩编者选编教材的意图,教材要教给孩子些什么,就还要站在编者角度的再读教材。再以《台阶》为例,选自八上二单元,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阅读它们,你可以从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阿长与 < 山海经 >》所追忆的是一位既不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的保姆。作者既在以儿时心态,按生活真实回忆阿长,又在以写作时的眼光观照阿长,着意表现她身上最本质的美:人性的质朴率真。鲁迅用先抑后扬的笔法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老王》这篇散文中,杨绛写了自己与一个车夫老王的交往,通过几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作者以其善良的心灵和充满人道美的行为提示我们: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诚信善良、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五篇文章围绕“爱”各自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故事以其自己的价值、逻辑和理由存在着,你不能经历它,但是你却能感受它、体验它,你的感受的真实性告诉你这故事的存在不容否认。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用心灵文字构筑的心灵世界,需要我们用生命中的诸多体验做注脚,生命才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阅读的困难以及美妙就在于此,所以我们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应把引导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体验”是打开通向文学教学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因为后面的创造性阅读,以及培养语感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台阶》中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我国农村何止千万。不妨引导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看看自己的父亲,看看同学的父亲,看看周围的父亲,看看父亲们为了生活的追求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
三读“学生”与自己对话。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在《台阶》一文中,学生们会对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产生疑问。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台阶。全文关键的一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这个关键句,就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我们学校虽然在城乡结合部,但都没有体会过上世纪农村的艰苦生活,学生们会对父亲要经过漫长的准备,付出大半辈子的辛劳,终于建造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产生质疑,会认为修一座房子是很简单的事。这就需要给学生补充一些社会知识,也可以请他们回家让爷爷奶奶讲讲那些年的故事,以便学生有更真实的体念。
教师在与作者、编者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也是自我对话的过程,是揣摩方法、锤炼语言、积蓄情感、提炼思想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长的过程。“用情感去感染情感,用心灵去点燃心灵,用生命去感动生命”,是新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愿语文教材通过师生共同的深入研读和对话,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和人文光彩。
参考文献
① 朱文君《小学语文教师》② 《黑龙江教育》2008 年第21 期③ 《人民教育出版社单元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