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赵山伟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招生考试中心 046000
摘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作为检验高中教育质量的关键手段及高考改革的核心环节,近年来伴随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而历经多重革新,涉及考试内容、形式及评价机制等诸多层面。本文在梳理合格性考试改革现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同时深刻反思改革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与挑战,旨在为这一考试的持续优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改革;实践;反思
引言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作为评估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效的关键指标,其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满足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伴随新高考改革的深入实施,合格性考试改革显得愈发重要,它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在改革进程中,如何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同时满足多样化需求,以及如何实现考试内容与高考、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已成为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改革的实践现状
近年来,各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改革持续深化,集中在考试形式、内容设计及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革新探索,已初见成效,但也存在待改进之处。改革实践中,合格性考试逐渐由传统的纸笔测试向多元化考试形式转变。江苏、浙江等地率先采用机考方式,通过在线平台组织考试,高效便捷,减少人为干扰,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同时,有地区尝试融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将日常表现、实践记录等纳入考核体系,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合格性考试的内容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如语文学科加强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考查,数学学科重视基础概念和运算能力的检验,科学学科则突出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这些变革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引导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但部分学科内容仍过于侧重记忆性知识,未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各地在改革中致力于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些地区采用“合格”与“不合格”的二元评价方式,减轻学生的分数压力,并提供补考机会,保障学生权益。还有地区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业水平考试数据库,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测和数据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尽管合格性考试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问题依然存在。考试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题目难度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导致学生和教师产生畏难情绪;评价机制的科学性有待加强,部分学校过于看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同时,地区间改革推进不均衡,资源和教师培训方面的差异影响改革效果的整体提升。
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改革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考试内容设计,突出基础与能力的并重
合理的内容设计能准确评估学生是否达标,并引领教学回归基础与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明确合格性考试以“合格”为基准,聚焦学生是否满足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避免过度追求难度与区分度。这有助于减轻师生备考负担,防止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例如,语文考试应侧重考查学生的文本理解、语言表达及文化常识,而非繁琐的语法或高难写作。数学则应强调基础运算、函数分析及逻辑推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升解题能力。科学科目可通过实验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考试内容应增加开放性和创新性试题。如语文可设开放性写作题,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问题发表观点,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科学科目可增加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同时,可设计跨学科综合题,如结合地理和生物知识探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创新考试组织形式,提升考试效率与公平性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革新考试模式既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趋势,也能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教育评价需求。应加速推广机考平台,以其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撑考试组织。机考不仅能提升考试效率,还能通过数据化手段实现更精准的试题管理和成绩分析。例如,在线考试系统能实时记录学生答题情况,深入分析其解题思路和能力表现,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反馈。同时,机考减少人为干扰,显著增强考试的公平性,尤其适用于大规模考试。需探索多元化考试形式,增加评价维度。如科学学科可组织实验操作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学科则可通过作品展示或创意考核来考查学生的审美和创作能力。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将日常学习表现纳入学业水平评价,以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限制,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健全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准确评估学生学业水平,还能为师生提供改进方向,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应建立多元化、灵活性的评价等级制度,以取代单一的“合格与否”判定。例如,可将成绩细分为“优良合格”“合格”及“待提升”等层级,这样既能更细致地展现学生的学科表现,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此种分级方式能有效激励优秀学生,并为需改进者指明努力方向。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与有效运用同样重要。考试后,应迅速为学生提供详尽的成绩报告,涵盖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薄弱环节及个性化提升建议。例如,利用在线平台,可为学生定制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同时,这些数据也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反馈,帮助他们调整策略、优化教学内容,如针对共性问题进行专题辅导。
结语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改革,是提升教育评价科学性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在推进改革时,需着眼于考试内容的优化、组织形式的创新及评价机制的完善,以确保考试能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引领教学向教育本质回归。通过不断总结与反思,将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为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麻文.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2024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作文命题“考教衔接”的思考[J].教育,2024,(13):27-29.
[2]闫国云,任力明,郭芳芳.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山西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生物学试题分析[J].教育,2024,(04):24-25.
[3]吴悦.高中物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与新课标的吻合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赵山伟,汉,男,1982.5,黎城,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