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高磊
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0
引言
伴随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人口向城市群集中,加剧了土地资源与住房需求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住房需求,住宅建筑工程逐年增多且规模扩大,向着高层、超高层建筑发展趋势前景,促使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需满足更高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因此,施工单位应充分认识住宅建筑框架结构施工中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全方位、全流程地监管建筑工程项目,进而全面优化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切实提升施工质量和作业效率。
1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定义及特性
在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旨在通过框架的灵活性和剪力墙的抗侧刚度相互作用,有效分担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在结构体系中,框架承担大部分的竖向荷载,而剪力墙则提供必要的抗侧支撑,这种分工使框架剪力墙结构具备了优异的抗震性能,同时在复杂的建筑设计中也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剪力墙通常采用Ⅰ级、Ⅱ级钢筋在框架系统中提供的高刚度,确保结构在强风和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使其具有极强的抗剪切和抗弯曲能力。剪力墙通常用于 180m 高度范围内的建筑,内在的结构延性和韧性使其在极端荷载条件下仍能保持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大幅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和抗灾害能力。
2 住宅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2.1 钢筋施工技术
(1)材料准备。钢筋进场时,需严格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对钢筋的外观、直径等进行检验,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同时,按规定进行抽样送检,检验其力学性能。钢筋应分类堆放,避免锈蚀和污染,且堆放场地应平整、排水良好。(2)焊接施工。焊接是钢筋连接的重要方式之一。焊接前,应进行焊接工艺试验,确定合理的焊接参数。焊接过程中,操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焊缝质量。常见的焊接缺陷如气孔、夹渣、裂纹等应及时发现并处理。焊接完成后,按规定进行抽样检测,包括外观检查和力学性能试验。(3)放样与下料。钢筋放样和下料时,需考虑钢筋的弯曲调整值、搭接长度等因素。由于钢筋在焊接和受力过程中会产生变形,下料长度应适当预留余量。一般来说,当钢筋受弯构件总长度在 24m 以内时,放样余量可控制在5mm 左右;长度超过24m 时,放样余量宜在8mm 左右。同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准确计算箍筋的尺寸和数量。
2.2 模板安装
模板施工工序不仅能够保障后续混凝土浇筑施工顺利进行,又能够为建筑框架结构工程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构造体系,属于一个临时性的支护结构。(1)模板设计。结合项目现场实况、建筑结构类型,做好施工图纸设计,仔细核对模板平面布置方案,确保其没有与施工现场有较大差异,满足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要求。以全面检测模板支撑结构的性能,并根据项目实际需求确定模板的材质与数量。(2)模板安装。待钢筋结构施工后,确定施工流程及操作步骤。1)检查轴线定位与标高;2)搭设架体并安装模板;3)绑扎梁板钢筋;4)检查校正。在此过程中,必须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如严格控制模板吊装力度,应科学控制混凝土浇筑,依照分层、分批浇筑法,有序完成混凝土浇筑工艺,避免承受压力过大导致模板变形问题。(3)模板拆除。当建筑框架结构底板与换撑作业完成,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 80% ,对建筑结构模板进行拆除,通过利用绳锯切割机设备,按照先拆除大承重部分,再拆除剩余部分方式进行。在此期间,依据截断点位,采用边拆边吊法,避免混凝土结构过载,遵循轻操作原则,减少对混凝土结构层的损害。
2.3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的技术要求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筑需确保连续性和均匀性,否则极易产生结构性隐患。为了达到设计强度,浇筑时应严格控制分层,要求每层厚度均达到 50cm ,使混凝土能充分渗入钢筋网架间隙。每次浇筑的间隔时间也需控制在 3~4h ,防止出现冷缝,进而确保剪力墙的整体性。尤其在高温或低温等极端气候下,混凝土浇筑更需遵循标准操作程序,确保在 30∘C 以下进行施工,并用鼓风机等设备进行温度控制,以避免温度变化引发水化热裂缝。振捣是保证混凝土密实度的关键操作,振捣作业要求使用高频振捣器,并在每层混凝土内逐步插入振捣,要求浇筑厚度为 60cm ,从而使混凝土颗粒充分贴合,消除气泡及空隙。振捣器插入的深度和间距需精确把控,过度振捣会造成骨料分离,而不足的振捣又会留下空隙,从而降低墙体的整体性和抗剪强度。为确保密实效果,施工团队在振捣结束后,还需对表面混凝土进行检查,减少后期表层剥落和强度降低等质量问题。
3 质量控制措施
3.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质量职责。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
3.2 加强施工过程监督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各工序的监督检查。对钢筋的加工、连接、安装,模板的安装、拆除,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养护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每道工序质量符合要求。监理单位应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监理,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坚决不予验收。
3.3 做好质量检测工作
质量检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对钢筋、水泥、骨料等原材料进行进场检验,对混凝土试块、钢筋焊接接头等进行抽样检测。通过检测数据及时发现质量问题,调整施工工艺和参数。同时,可采用无损检测等先进技术对混凝土结构的内部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
3.4 框架剪力墙施工的安全管理要点
模板支撑的稳固性直接影响整个墙体的成型质量与施工安全,因此,必须在支模阶段严格控制模板的水平度和垂直度,并对支撑系统的荷载能力进行详细计算,确保其拥有足够的承载力。模板支设完毕后,需对支撑系统进行整体验收,确保各连接点的牢固性、稳定性,尤其在风力较大的环境中,必须加强模板的防倾覆措施,从而降低模板失稳带来的安全风险。在混凝土浇筑环节的安全管理中,由于混凝土泵车与振捣器等机械设备在操作过程中负荷或振动力过大,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管理人员需根据实际施工环境严格设定设备操作参数,避免高强度持续振捣导致设备过载。为避免振捣过程中,混凝土过分集中引起模板侧向压力,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浇筑规定,合理分配混凝土投放位置,确保振捣均匀。
结语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框架结构作为由梁柱刚性或铰接连接形成的承重体系,其施工技术正朝着专业化与集成化方向发展。因此,构建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全过程动态监控体系,实现施工进度的模拟与动态调整,确保关键节点精准控制;形成标准化管理文档并公示于施工现场,实现责任到岗、流程可溯。同时,要强化计划管理,根据总进度要求,针对施工实际及时修正计划,实现对重要节点的控制。推行“岗前资格认证- 定期技能考核- 绩效激励机制”的闭环管理模式。通过上述技术与管理协同创新,可降低施工误差率 15%~20% ,减少质量通病发生率,最终实现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提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工业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冉凡民 , 杨美花 . 建筑工程中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J]. 中国房地产业 ,2024(3):102- 105.
[2] 张航 .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实践探析 [J]. 科学技术创新 ,2023(13):152- 155.
[3] 刘慧琴 . 基于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J]. 建筑·建材·装饰 ,2023(9):106-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