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措施
刘宇慧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族实验学校 010000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阅读思维的重要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思维导图为媒介,能够立体化展示文本内容,活跃学生语文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进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导图;有效措施
思维导图是一种现代化的可视化工具,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将文本知识、思维过程可视化。小学语文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降低文本阅读难度,让学生充分掌握文本主题,迅速厘清文本结构和故事情节,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能让学生对文章的表层内容进行简单吸收,难以深入挖掘文章的内在逻辑和结构。而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以图形化的方式将文章的主旨、细节和结构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视觉呈现,学生能够直观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文章中的因果关系、时间顺序和空间布局等。此外,构建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关系,梳理层次结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技能。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措施
(一)对比课文观点
小学阅读教学任务并非局限在让学生理解课文本身的内容,而是要透过课文内容产生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内容,判断文本观点,理解文本思想情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梳理和解读,在理解课文的观点基础之上做出对比,进而产生自己的观点。
以《鹿腿与鹿角》阅读教学为例,课后练习题中提出以下两个观点:(1)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重要:(2)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各有各的长处。教师在该练习题中可通过设计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鹿角和鹿腿的优缺点,进而用辩证思维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客观性。例如,在处理关于鹿角和鹿腿的讨论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建思维导图,将这两个方面设为二级指标,并进一步探讨各自的利弊。将二级指标确定为“鹿角”“鹿腿”,通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能够全面审视“鹿角”和“鹿腿”的功能与影响。他们通过回顾课文,发现“鹿角”虽然外观精美别致,却在故事中几乎导致主角丧命:相反,“鹿腿”虽不显眼,却在实际危险中帮助主角逃生。这一对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还加深了对事物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理解。
(二)梳理阅读教学难点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虽然能使阅读课堂更加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容易出现绘制思维导图占用较多时间的问题。对此,教师要认识到思维导图仅仅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过于依赖,应合理发挥思维导图的辅助作用,有效突破阅读教学的难点。
例如,在《爬天都峰》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合理发挥思维导图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写作思路等,进而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与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有机融合,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综合分析文章中心主旨,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在该文章中作者描写了哪些人物角色?(2)这些人物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3)文章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应用思维导图分别写出人物角色、文本故事和故事发生的时间等。比如,有学生简单地写了故事人物为我、爸爸和老爷爷,人物角色之间发生的故事为爬天都峰,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某一个假日。这名学生的思维导图非常简洁,充分提炼出了文章中的关键词。在学生结合问题运用思维导图提炼出文章的关键词后,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复述文章,以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时,很容易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达成阅读课堂学习目标。
(三)创新思维导图预习活动
预习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堂所学内容,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奠定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创新应用思维导图设置预习活动,让学生有逻辑地进行课前预习,将自己能够理解的内容放入思维导图中,并标注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能根据相应的预习路径自主完成预习任务。例如,在教学《走月亮》一课时,为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设计预习活动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工具从字词、句子和中心主旨三个方面展开预习,并结合自己的预习阅读情况,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比如,在字词方面,学生可在预习过程中将生字找出来,放入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中,并了解生字的读音和意义;在句子方面,学生可以将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句子圈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子的结构和内涵;在中心主旨方面,学生可在预习过程中尝试总结每一段落的主旨,并将其融入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中。教师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预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预习更有逻辑性和方向性,还能锻炼学生整理、提炼信息的能力,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能够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新课堂思维活动,加强篇章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思维工具的作用,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发挥思维导图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思维导图框架,梳理阅读文本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让学生学会借助思维导图,实现阅读技巧的迁移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任永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J].语文世界,2024,(24):50-51.
[2]吴信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4,(1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