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合唱育人的初中音乐创意教学实践初探

作者

王萱婕

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摘要:对合唱育人的创意活动进行必要且有效的探索,需要探索更能吸引学生的、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合唱训练中潜移默化受到音乐美育教育。根据学生合唱和实施状况不断地指导调整,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情趣和演唱与合作的能力,在多元化的创意合唱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

关键词:合唱育人、创意教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积极创设条件开展全员参与的班级合唱。可运用模唱、手势辅助、声部叠加、音程构唱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感知能力和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一、“合唱育人”创意教学探究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合唱实践研究中对“合唱育人”没有深入思考过,只是机械地进行合唱实践,只单纯从声音角度去作高要求,没有深入探究长期的合唱实践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和深远影响,缺乏系统思考以“育人”为核心地开展合唱实践,可能更多的是为比赛和演出所练,练习方法较为传统,曲目选择比较局限,表现形式较单一,合唱资源并不够丰富多元。因此,对合唱育人的创意活动进行必要且有效的探索,需要探索更能吸引学生的、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合唱训练中潜移默化受到音乐美育教育。对合唱多方面建立新认识、新探索,突破传统的合唱课堂“单一化”教学模式。在创设的歌曲合唱情境中,经过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全过程,实现走进音乐的新感受。在此过程中更有自主探索、理解表达、协调配合、沟通合作等能力的综合提升,通过这些发展变化让合唱艺术更加多姿多彩。

主要先调查初中各年段学生歌唱能力的状况和合唱的基础,总结分析出研究的着力点。再仔细研究初中各年段音乐教材的演唱曲目编排和涉及的合唱歌曲,了解学生合唱的兴趣点和可能接受的高度,据此制定出学生合唱和多层面创意合唱的指导方案。然后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音乐技能水平及鉴赏能力,深入研究促进合唱育人的音乐创意活动的相关策略。再根据学生合唱和实施状况不断地指导调整,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情趣和演唱与合作的能力,在多元化的创意合唱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

从理论层面看,一方面要厘清有创意的合唱活动与育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清晰“合唱育人”的特征与操作要义;从实践层面看,一方面要将在已具备的合唱教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丰富的实践资料;另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合唱课堂教学模式,在创设的歌曲合唱情境中,经过感受、理解、表现的全过程,实现走进音乐的新感受。在此过程中更有对学生探索求知、协调配合、沟通合作等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合唱育人”创意教学的多元化探索

一直以来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有效实施多元化的创意合唱教学,为学生打开合唱育人的宽度,提供多种视角的感受和多种方法的体验,使初中学生的合唱有着更多兴趣的空间,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情趣和演唱与合作的能力,在创意合唱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1.多样化的合唱作品呈现于课堂合唱教学与社团教学中。 优秀的作品(民族风格作品、古诗词作品、爱国主题作品、青春励志作品等)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合唱时心心相印,声声相和。能净化人的灵魂,陶冶情操,使人团结向上;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使他们到达完美崇高的精神境界。在课堂教学上,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中二声部合唱作品有20余首。

从歌词中挖掘歌曲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并引导他们在时而深情委婉,时而激昂奋进的旋律线条中体会到人间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心,感受音乐的美, 产生联想,引起共鸣,培养高层次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1)角色转换提高对合唱的认知

传统的合唱教学是将学生定位于某一声部,这就使学生丧失了对合唱的整体效果进行全面认识的机会。而合唱又有别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会因个体演唱的终止而使音响中断,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特有的角度,从多侧面对合唱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完全投入地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去体验合唱音响的微妙变化,从更高的层面上认知合唱。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在使学生了解合唱的基本规律和规范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合唱进行比较、分辨、判断、记忆并做出反应的能力。每次演唱前,各声部轮流请一个同学上台来听,充当小指挥。刚开始学生仅仅能说出自己声部的音准、节奏的偏差,随着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听辨经验的丰富,学生慢慢的就能对相关声部在音量音色的把握、声部的进出起伏、起声收声、咬字吐字、逻辑重音等等方面提出更多更深入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教学途径的开辟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学生对合唱的认识,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了更快的发展。通过学生由合唱队员转变为欣赏者、指挥者、创作者的角色互换的实践,提高了对合唱的认知能力。

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作为合唱队员身份演绎作品的局限性,打开了合唱教与学各自的想象空间,学生才真正明白以前为什么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真正懂得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使师生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学习随之也就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学生更乐于配合教师的要求、更主动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演唱,师生共同感受着创造美妙音响的乐趣。

(2)器乐辅助更好解决曲谱识读

合唱的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进行教的活动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进行学的活动,以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进行练的活动的三者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情境,利用器乐辅助多声部学习。

小乐器进课堂(竖笛、口琴、陶笛、口风琴)辅助合唱教学使得学生建立了声部意识,识读乐谱、互换声部,从而熟悉声部,降低了合唱教学的难度系数,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合唱教学的难点问题。在器乐教学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学习正确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尽量高标准地要求学生,不仅能提高音乐课堂效率,还有利于器乐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器乐教学在辅助合唱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展示出器乐自身的艺术魅力,使器乐教学成为学生参与音乐实践、音乐创造的重要手段,并为学生将来能够参加更高层次的器乐学习奠定基础。

3.在初中合唱教学中,要善于因势利导,利用心理因素(期待心理、通感效应、自信培养),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其充分感受合唱艺术与教学活动的愉悦。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与情绪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积极的情绪对认识具有动力功能。”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其充分感受合唱艺术与教学活动的愉悦,这既是合唱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其教学的目的之一。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理性思维能力提高,情感丰富,且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其情绪的波动性、行为的多变性是中学生们的显著特征。因此在中学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参与的热情进行积极的学习和实践。

(1)在教学中可利用期待效应,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期待,是一种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深沉的情感,它对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鞭策力和感召力,对学生的情绪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而产生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同时,通过良好、新颖的课堂教学情景设计,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合唱课和合唱教师产生期待心理。

(2)合理利用通感效应,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所谓通感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

三、“合唱育人”创意教学的问题反思

1. 进行合唱教学的时间有限(每周只有一节课时间),能利用的课余时间也很少,还需研究高效化的合唱教学。

2. 对于初中男生出现变声期的实际现状,应继续研究对变声期的初中生采取的有效训练。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实践,努力加强自我反思,切实提高研究效果。

3. 教学及研究会满足于当下,进入骄躁和倦怠。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仍需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和教学热情,才能将合唱教育进行得淋漓尽致。

总之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明确:将合唱的声音处理到最好。将指挥的姿态调整到最美都不是我们中学合唱教育的最终目标。中学合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科学、灵活、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音乐审美意识、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宽容开朗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