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
王冬双
沧州师范学院 061001
引言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指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为教育发展锚定新方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积极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并启动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明确将修订教师专业标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把数字素养、智能素养纳入核心能力范畴 [1][2]。在此背景下,教师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其智能技术运用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培育其智能教育素养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
智能教育素养是师范生在智能技术支撑的教育场景中,基于教育规律整合智能工具、优化教学过程、推动教育创新的综合能力。基于师范生成长规律与智能教育实践需求,本文构建“三层递进式”素养框架,形成“认知—实践—创新”的闭环,既呼应了师范生从“学习者”到“教学实践者”再到“教育创新者”的角色演进,也契合了智能教育从“工具应用”到“模式重构”的发展逻辑。
(一)基础层:认知奠基
作为素养形成的起点,基础层聚焦“是什么”“为什么”的核心问题,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智能技术认知,即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概念,掌握智能教学助手、在线学习平台等工具的基础功能;二是教育价值认同,能认识到智能技术对个性化学习、精准评价的促进作用;三是数据规范意识,具备甄别优质数字资源、保护学生隐私数据的基本能力。
(二)发展层:思维与创新
发展层作为高阶素养,聚焦“如何优化与创新”,表现为:一是系统思维,能从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视角设计智能教学方案;二是批判与创新能力,辩证看待技术局限性并探索校本化应用模式;三是前瞻意识,可预判生成式 AI 等技术趋势并规划自身素养提升路径。
二、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框架,本文对某地方师范院校 263 名师范生(涵盖文、理、艺等专业)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 5 点量表计分,结果显示其智能教育素养存在一定的层次化短板:
基础层存在认知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的问题:师范生对智能教育价值认同( M=3.75 )得分较高,但“智能工具技术逻辑理解”( M=2.85 )得分低于 3 分。说明其已具备初步意识,但核心概念掌握薄弱。数据规范意识( M=3.20 )处于中等水平,反映出隐私保护教育的不足。
发展层存在高阶思维与创新意识匮乏的问题:发展层整体得分最低,“系统教学设计”( M=2.32 )、“创新应用模式”( M=2.28 )等指标均反映出高阶思维短板。
三、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提升路径设计
针对当前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现状,结合智能教育发展趋势与师范教育规律,本文从三层素养框架出发,构建“筑基—融合—进阶”的递进式提升路径。
(一)构建系统化智能知识体系,强化认知深度
针对基础知识碎片化问题,需从课程与资源两方面发力。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开设《智能教育导论》、《教育数据基础》 等必修课,系统讲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核心概念与教育应用原理,同时将智能技术史、伦理规范等内容融入教育学基础课程,形成“技术 + 教育”的知识网络 [3]。另一方面,搭建动态资源平台,整合国家精品课、行业报告等优质资源,配套知识图谱工具帮助师范生梳理技术逻辑,解决认知不深的问题。
(二)深化分学科技术融合实践,提升教学转化能力
聚焦技术与教学融合薄弱的痛点,采取“工具培训—场景演练—反思迭代”的三步策略。其一,开展分学科智能工具专项培训,如为数学专业师范生开设“智能解题系统与思维可视化工具”专题研讨,为语文专业师范生培训“文本分析与写作评价 AI 工具”,针对性提升学科专用工具操作能力。其二,建立“高校—中小学”协同实践基地 [4],设计真实课堂任务驱动项目,让师范生在智能教室中完成“VR 情境设计”“学习数据分析反馈”等实践任务,在实践中掌握技术融入教学设计的方法。其三,推行“技术应用反思日志”制度,引导师范生记录工具使用中的问题,并通过小组研讨优化策略,实现从会用到用好的跨越。
(三)培育高阶思维与创新意识,增强前瞻能力
为破解高阶思维不足的瓶颈,需强化思维训练与创新激励。一方面,在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算法偏见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师范生辩证看待技术局限性,建立“技术服务教育本质”的理性认知。另一方面,搭建创新实践平台,设立“智能教学方案设计大赛”,鼓励师范生结合校本需求开发个性化应用模式。同时开设《智能教育前沿》研讨课,邀请行业专家解读生成式 AI 等新技术趋势,指导师范生制定个人素养提升计划,培养主动适应技术变革的前瞻性。
(四)构建 “三位一体” 支撑体系
路径落地需配套保障:一是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由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与中小学骨干教师共同授课,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经验;二是建立动态评价体系,采用“知识测试 + 实践作品 + 反思报告”的多元方式,替代单一笔试,重点关注能力提升过程;三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师范生参与智能教育科研项目或创新创业大赛,形成“学—练—创”的良性循环。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构建“三层递进式”素养框架,针对师范生在基础认知、融合应用、高阶思维层面的短板,依托分层突破与系统保障,推动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从“基础认知”到“融合应用”再到“创新引领”的进阶,为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素质教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EB/OL].(2025-07-07)[2025-07-25].
[2] 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EB/OL].(2024-12-02)[2025-07-25].
[3] 王润兰 , 李梦雪 . 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 : 框架构建、现状调查与培养路径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3):120-126.
[4] 刁爱梅 , 陈思含 , 李宪印 . 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 : 内涵、结构与发展 [J]. 数字教育 ,2025,11(01):1-7.
课题项目:本文系 2025 年度沧州市科技创新课题,课题编号:CZKX2025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