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王梓晴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商丘
作者简介:
王梓晴, 1998年12月,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教学。
摘要:在当今舞蹈编导领域,对于舞蹈形象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随着舞蹈艺术不断发展,观众对舞蹈作品的要求和期待也在持续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舞蹈动作的外在美感,更注重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境以及所塑造的独特形象等内在元素。
关键词:舞蹈;编导;形象思维
引言: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其创作素材大多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高度的概括与提炼。而舞蹈形象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避免创作从形象完全走向抽象,使作品紧密依托感性素材,将那些生动、形象的内容更好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比如,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需要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场景等形象,让观众可感可知,仿佛置身其中,这离不开舞蹈编导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基础训练中的形象思维培养
在舞蹈基础训练中,形象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动作比喻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芭蕾基础训练里,教师在教授学生立足尖的动作时,可将其比喻成天鹅亭亭玉立在湖面的姿态。立足尖需要舞者脚部、腿部以及身体核心等多部位协同发力,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与优美,就如同天鹅凭借着自身的力量优雅地浮于水面,这个比喻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立足尖动作所追求的那种轻盈、挺拔且优雅的感觉,进而去更好地掌握动作的发力要点与形态要求。
二、自主联想引导
当学生在基础训练中对基本动作的含义有了一定掌握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形象思维,融入自身情感去理解和演绎动作就显得尤为关键。比如在民族舞的基础训练中,学生们学习了“抖肩”这一基本动作后,老师鼓励学生展开自主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了草原上骏马奔跑时,马背上的牧民随着骏马的步伐节奏自然抖动双肩的画面,于是在演绎“抖肩”动作时,融入了那种豪迈、洒脱的情感,让这个动作充满了草原的广袤与奔放气息;还有的学生联想到了维吾尔族人民在欢庆节日时,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抖动双肩进行舞蹈的欢乐场景,进而将喜悦、热闹的情感注入到动作中,使“抖肩”动作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欢快氛围。
又例如在现代舞基础训练里,对于一些抽象的肢体伸展、收缩动作,学生们在自主联想的过程中,有的会把伸展动作想象成清晨时分植物努力向着阳光生长的样子,将收缩动作想象成植物在夜晚收起枝叶进行休憩的状态,在表演时便赋予了这些动作以生命的律动和对自然的感悟;也有的学生把这些动作联想成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先是勇敢地去抗争、去伸展自己的力量,而后又在疲惫时适当收缩、积蓄能量的过程,让动作饱含了个人情感与生活感悟。
三、角色塑造与情感表达
在叙事类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舞蹈形象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特定的角色,并为其赋予相应的情感、所处的环境氛围等元素,而后通过身体动作来展现独特的舞蹈形象。例如在经典叙事舞蹈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学生若要塑造祝英台这一角色,首先得深入理解其情感背景。祝英台本是有着反抗封建礼教思想、勇敢追求爱情的女子,面对封建制度的束缚以及与梁山伯之间爱情受阻等情况,她内心满是无奈、痛苦却又坚定。学生在表演时,就需将这些复杂情感融入动作之中。在“十八相送”段落,祝英台通过轻柔的手势、含情脉脉的眼神以及略带娇羞又急切的步伐,暗示梁山伯自己的女儿身以及对他的爱意,这里的动作设计便是基于对角色情感的精准把握。而到了“楼台会”部分,得知梁山伯即将另娶他人,祝英台则是掩面哭泣、身体微微颤抖,步伐变得沉重而迟缓,用这些动作将悲痛欲绝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看到了那个深陷爱情悲剧的女子形象,深切感受到她的痛苦与绝望。
四、平面广告借鉴
在当今信息丰富的时代,平面广告中呈现出的各种有趣形象对舞蹈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平面广告往往有着独特且极具创意的形象设计,这些形象或是夸张、或是新奇,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限制,为舞蹈形象的构思带来新的视角。比如一些时尚品牌的广告,会运用超现实的手法,将人物与奇幻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觉形象。舞蹈编导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打破传统舞蹈形象的固有模式,创造出更具个性和现代感的舞蹈形象。像现代舞作品中,编导可能受到广告里未来感十足的机械与人体融合形象的启发,让舞者通过特殊的服装道具以及富有科技感的动作编排,展现出别样的舞蹈形象,传达出对未来世界的思考与想象。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入优秀的平面广告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具有故事性的广告画面,引导学生去观察画面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以及所营造的氛围等元素,然后让学生将这些元素转化为舞蹈的表现形式。以一则讲述友情故事的广告为例,画面中有两个小伙伴在不同场景下相互陪伴、帮助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舞蹈动作来展现两人初次见面时的好奇、遇到困难时的相互扶持以及开心时的欢呼雀跃等情节,让学生通过对广告内容的理解和转化,锻炼自己根据具体形象构思舞蹈的能力。
五、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个体差异问题
在舞蹈编导中培养学生的舞蹈形象思维时,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不同学生在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差别,部分学生可能本身就对具象事物有着较强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能够快速地将抽象情感与具体形象建立联系,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薄弱,在理解和运用舞蹈形象思维时会显得较为吃力。
生活阅历的不同也影响着他们对舞蹈形象思维的把握。经历丰富的学生可以从过往的生活场景、人际交往等经历中汲取更多素材,为舞蹈形象的构思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然而,阅历较浅的学生脑海中可供调用的形象资源有限,在塑造舞蹈形象以及通过形象传达情感时就容易缺乏深度和内涵。
艺术感悟能力同样因人而异,对艺术有着敏锐感悟力的学生往往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舞蹈形象所蕴含的情感、意境等,能精准地通过肢体动作将其展现出来;而感悟力稍差的学生可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动作的层面,难以真正把形象思维融入其中,比如在面对一些需要理解形象比喻来完成的舞蹈动作时,有的学生能迅速领会并演绎出其中的韵味,而部分学生则很难理解到位,这无疑给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资源局限问题
教学资源的局限也对舞蹈形象思维培养造成了阻碍。一方面,优质图文、舞台艺术鉴赏资料的缺乏较为常见。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接触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比如摄影作品里巧妙的构图、独特的光影运用以及所营造出的意境,平面广告中极具创意的形象设计等,都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但实际教学中,可能由于经费、渠道等原因,难以获取充足且高质量的相关资料供学生欣赏学习,限制了他们视野的拓展和思维的启发。另一方面,实践舞台机会不足也是一大问题。舞蹈形象思维的提升离不开在实际舞台上的历练,只有通过一次次的登台表演,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所构思的形象真正展现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细化形象思维。然而,可供学生参与的舞台演出场次有限,他们很难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导致在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效果上大打折扣,无法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作品。
(三)个性化教学实施
在舞蹈编导中培养学生的舞蹈形象思维时,实施个性化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应对策略。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教师需要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从最基础的舞蹈元素开始,采用形象化的方式进行讲解。比如在教授舞蹈动作时,将复杂的动作拆解成一个个简单且形象的小动作组合,像把民族舞中复杂的旋转动作比喻成陀螺旋转,帮助学生理解旋转时的发力点、身体平衡以及姿态控制等关键要点,逐步增强他们的舞蹈基础能力,为后续培养形象思维奠定扎实基础。
而针对思维较局限的学生,教师则要注重引导他们拓宽思维视野,激发创新意识。一方面,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开放性的舞蹈主题或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去诠释主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将生活元素融入舞蹈创作中,让舞蹈形象更加丰富多样。例如,让学生以“校园生活”为主题进行舞蹈构思,启发他们把课间同学们的嬉戏打闹、课堂上的专注听讲等场景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来,使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皆可成为舞蹈形象思维的素材来源,从而打破思维局限,提升舞蹈形象思维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个性化教学方案能够切实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舞蹈形象思维培养方面有所收获。
通过对舞蹈编导中舞蹈形象思维培养的多方面探讨、分析以及案例研究,本论文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梳理出了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首先,明确了舞蹈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点。其本质是借助具象事物表达抽象情感的思维方式,在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思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能将抽象元素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且并非简单堆砌具象事物,而是经精心构思与编排,符合舞蹈艺术表达逻辑。同时,舞蹈形象思维具有可视性、流动性、审美性等显著特点,可视性让抽象情感通过具体舞蹈形象为观众所感知,增强表现力与感染力;流动性使舞蹈呈现独特动态美感,在时空变化中展现别样魅力;审美性赋予作品独特审美价值与艺术感染力,让舞蹈达到更高审美境界。
其次,阐述了舞蹈形象思维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激发创作灵感方面,它宛如钥匙,帮助编导从生活素材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独特且富有魅力的作品,诸多优秀创作者凭借此打造出令人难忘的佳作。在提升作品情感表达上,能够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使作品更生动深刻地传达情感,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如多个经典舞蹈作品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并且,还能丰富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助力编导开拓思路,创造出更多样的舞蹈动作、独特结构与舞台呈现方式,满足观众多样化审美需求。
最后,指出了在培养舞蹈形象思维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学生个体差异问题,如形象思维能力、生活阅历、艺术感悟能力的不同,给培养工作带来难度;教学资源局限问题,像优质图文及舞台艺术鉴赏资料缺乏、实践舞台机会不足等,也对培养造成阻碍。对此,实施个性化教学,依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方案,以及拓展与整合教学资源,通过与艺术机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校内各学科知识等方式构建全方位教学资源体系,是应对这些挑战、提升舞蹈形象思维培养效果的有效办法。
综上所述,舞蹈形象思维培养在舞蹈编导领域意义重大,需充分认识其各方面要点,通过多种途径与策略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舞蹈编导的质量与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推动舞蹈艺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妙兰. "论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7.11(2014):2.
[2]范强.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探析." 大观:论坛 (2023).
[3]刘晓晓.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花溪 17(2023):010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