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后系统呼吸护理的疗效分析

作者

王娇

蓬安县人民医院 四川 南充

摘要:

目的以胸外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为着眼点,分析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系统性护理的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择胸外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共50名,均为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期间收治。本研究中按照红蓝球随机方法将患者分成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系统性护理的观察组,两组患者人数相等。对比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比率大于对照组(P<0.05);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外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临床治疗时采取系统性护理,有助于改善其肺部通气功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相关研究结论对行业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胸外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系统性护理

前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增加,呼吸衰竭已成为医院内常见病。机械通气作为呼吸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改善预后,但其并发症也不能忽视[1]。因此,机械通气后需要对患者采取系统呼吸护理。机械通气后出现并发症会延长住院时间,还会增加医疗费用。实施系统呼吸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xx医院收治的50例患者,均确诊为胸外科重症疾病,需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4:11,最小年龄24、最大年龄66,平均年龄(45.12±2.43)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2:13,最小年龄26、最大年龄68,平均年龄(44.56±2.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胸外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临床诊断标准;②均为我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临床资料齐备;③具有基本的文字阅读能力、书写能力;④意识清晰;

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证或凝血功能障碍;②处于妊娠、哺乳期者,或合并急性感染;③存在精神障碍或其他认知功能障碍。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采取同样治疗方法,其中对照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行常规护理,主要为入院宣教、监测体征等。

观察组采取系统呼吸护理:

(1)气道护理。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后系统呼吸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气道护理,可以预防和减少机械并发症。定期检查气管插管位置、长度和固定情况,确保插管的正确性,避免移位或意外脱落;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湿度,防止气道黏膜干燥与分泌物堆积,可使用加湿器提供足够的湿度,及时清除气道内堆积分泌物;通过合理的护理,如头部抬高、定期吸痰等,有效降低误吸的风险[2]。

(2)合理科学的饮食管理可以提高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康复进程。根据患者情况确保足够的蛋白质摄入,满足机体的需求;适当增加食物纤维和维生素摄入促进肠道健康,改善消化功能,并提高免疫力;控制液体摄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预防肺水肿等并发症。

(3)并发症护理。及时识别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通过定期监测体温、呼吸道分泌物性质等,及时采取抗感染措施,预防和治疗机械通气型肺部感染;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肺血管并发症,如肺栓塞等。通过定期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免受损害[3]。

1.3观察指标

①肺部通气功能:选择肺功能检查仪检查患者用力肺活量(FVC),详细计算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FVC比值(FEV1/FVC)。

②并发症: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及护理满意度。

肺部感染,胸闷、胸痛,持续低热,甚至高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腔积液,积液<300ml,无症状,中等或大量呼吸困难明显。胸闷、胸痛、气短。发烧、寒冷、胸痛、胸痛、呼吸或咳嗽加重,或只有气短和胸闷;肺不张。肺组织塌陷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及胸痛。

③护理满意度:出院时调查了解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成三类:满意、一般极不满意三种。选择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小于60分不满意、60-89分为一般及大于90的满意。

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分析时选择统计学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通气功能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胸外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和肺部通气功能对比(均P>0.05);护理干预后对比患者肺部通气功能(均P<0.05)。如表1。

2.2并发症情况对比

如表2所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

2.3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重症家属及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所示。

3 讨论

机械通气中可能会出现肺不张、腹胀、皮肤损伤等,系统呼吸护理可以深部引流、皮肤保护等方法,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系统呼吸护理过程中调整体位、雾化治疗等,改善机械通气患者通气效果,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积聚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本研究选取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观察。其中,观察组接受了系统呼吸护理干预,对照组则未接受该干预措施。通过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评估了系统呼吸护理在改善治疗效果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系统呼吸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肺部功能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同时,并发症发生率在观察组中明显降低,表明系统呼吸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机械通气后的并发症风险。

总之,胸外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临床治疗时采取系统性护理,有助于改善其肺部通气功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相关研究结论对行业有一定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谢燕.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后系统呼吸护理的疗效观察[J].人人健康,2022,(11):117-119.

[2]谢利霞,万莉莉,胡小萍.系统呼吸护理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12):976-977.

[3]朱婉芳.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后给予系统呼吸护理的干预效果探析[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04):291-292.

[4]西仁阿依·阿布来提,李翠梅.对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系统呼吸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5):2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