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与实施路径
殷燕
重庆市长寿区晶山小学校 401220
【摘要】:劳动教育在我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关键路径。面对实践中的挑战与误区,劳动教育仍彰显其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系统阐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价值;实施路径
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发布,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课标秉持育人导向,核心在于通过实践性课程结构,依托丰富劳动项目,促进学生劳动观念、技能、习惯、品质及精神的全面发展。标准强调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合价值观塑造、社会责任感与集体意识培养,倡导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在学习中实践。[[[] 吴颖惠.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0,(05):6-12.]]围绕劳动素养四维度(观念、能力、习惯品质、精神),系统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课标旨在系统构建学生劳动素养,涵盖劳动观念、能力、习惯品质及精神四大维度,通过阶段性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劳动价值,掌握基础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与品质,并培育吃苦耐劳、创新合作之劳动精神。学段课程目标递进设置,体现连续性、顺序性与进阶性,如低年级学生即需认识劳动基础性,参与简单劳动实践,逐步树立劳动观念。[[[] 顾建军,管光海. 系统建设劳动课程 落实劳动教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2, (09): 65-71.]]该标准不仅聚焦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课程内容与结构调整
通过调整课程目标至劳动素养多维度培养,强调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并实现劳动能力要求的多元化与劳动精神的系统凝练;[[[] 谭天美,魏凤银. 变与应变:《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目标”流变与思考 [J]. 教育科学研究, 2023, (07): 77-84.]]同时,重构课程内容为三大领域及十项任务群,紧密关联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创新实施策略,融合项目开发、过程指导、家校社协同等,强化劳动体验;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综合平时与阶段表现,全面反映学生劳动素养进展;更新课程理念,全面阐述其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及保障六维度的新理念;[[[] 魏星星,杨曌旻.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理念——基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分析 [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2, 14 (05): 43-49. ]]并系统性开发课程资源,支持多样化劳动活动。这一系列调整与创新共同构建了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全面发展、实践性强的新型劳动教育体系。
二、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
(一)德育价值: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取向与内在热情,奠定正确的劳动观念基础,并作为道德成长的起点,通过实践体验促进德性发展。其德育价值进一步体现于赋予学生个体存在性价值,强化自我认同与审美人格,同时注重责任感、消费观、创造力及公共意识等道德品质的全面塑造。马克思劳动观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强调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对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了劳动教育在道德教育与人格完善中的核心地位,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严冬. 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德育价值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22.]]
(二)智育价值:提升劳动知识与技能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兼具智育与德育的双重价值。其不仅通过多元化劳动活动直接促进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还通过实践深化知识理解与应用,强化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尤其是一般性至创新性劳动中,全面覆盖动作技能、陈述性知识及智慧技能的培养。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转型为培养创造性智慧的核心手段,旨在塑造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文化素养。
(三)体育价值:增强体力与协调能力
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构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显著强化了学生的体力基础与协调能力。通过整合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的实践环节,不仅直接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还借助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如跑步、球类运动及舞蹈等,有效增强了肌肉力量、耐力、灵活性及平衡协调等关键体能要素。尤为重要的是,此融合教育模式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其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了道德素养与劳动精神的双重发展,为预防职业病、增强社会适应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适应未来社会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三、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课程设计原则与目标
课程设计原则应秉持共生、共荣、共享之理念,确保逻辑平衡与深度融合,并聚焦时代价值,考量劳动教育价值与具体劳动实践的关联性及内容可行性,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明晰劳动教育核心内涵。课程目标则旨在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情感态度及实践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课程体系,解决目标模糊与实施碎片化问题,并融入时代价值,推动劳动观、育人观及课程观的革新与发展。
(二)教学方法与活动安排
教学方法上,劳动教育应融合体验式与项目式学习,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教育资源,提供沉浸式体验,以深化劳动价值认知并促进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需采用多维发展性视角,融合劳动过程、成果与育人成效,实施多元主体参与,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活动安排方面,结合日常生活与生产、非生产性劳动,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劳动活动,培养劳动习惯与技能,同时强化团队合作与社会责任感。[[[] 苏飞. STEM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探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3(12):63-65. ]]
(三)教师专业发展与支持
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支持体系构建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议题,其核心在于强化教师专业标准、深化教师培训与实践、构建全面外部支持系统,并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其一,需确立并持续优化教师专业标准,涵盖理论知识、教学技能及课程资源开发等关键领域,同时规划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提升整体核心素养。其二,强化教师在职培训,结合理论与实践,通过专业课程、实践基地及科研活动促进专业成长。[[[] 沈萍霞.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21(8):78-82.]]其三,构建由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支持网络,提供政策引导、理论支撑与实践资源。
综上所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在于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其实施路径则需依据课标的指导,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活动安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化与拓展,更是对新时代教育目标的有力回应,对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颖惠.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0,(05):6-12.
[2] 顾建军,管光海. 系统建设劳动课程 落实劳动教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2, (09): 65-71.
[3] 谭天美,魏凤银. 变与应变:《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目标”流变与思考 [J]. 教育科学研究, 2023, (07): 77-84.
[4] 魏星星,杨曌旻.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理念——基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分析 [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2, 14 (05): 43-49.
[5] 严冬. 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德育价值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22.
[6] 苏飞. STEM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探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3(12):63-65.
[7] 沈萍霞.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21(8):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