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儿童诗创作研究
赵新双
沭阳县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高年级儿童诗创作,探讨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创作现状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与指导方法。通过分析儿童诗创作对学生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情感陶冶的积极作用,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激发创作兴趣、教授创作技巧、拓展创作素材等多方面的实践途径,旨在为提升小学高年级儿童诗创作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创作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儿童诗创作;教学策略;创作兴趣
一、引言
儿童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纯真质朴的情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组成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快速发展、思维逐渐成熟且情感日益丰富的阶段,开展儿童诗创作教学对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美好,为学生的心灵世界注入诗意的滋养。
二、小学高年级儿童诗创作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诗创作要求学生精心锤炼语言,准确运用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创作描写春天的儿童诗时,学生可能会写出 “春天像个魔术师,变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春天像个画家,涂绿了大地山川;春天像个音乐家,奏响了溪流和鸟鸣的乐章”。通过这样的创作实践,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与准确性,从而有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儿童诗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与创意。在创作儿童诗时,学生可以突破现实的束缚,自由驰骋于幻想的天地。他们可以把星星想象成天空的眼睛,把风儿想象成大自然的使者,把雨滴想象成云朵的眼泪。这种创作过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情感的抒发与陶冶
儿童诗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高年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情感体验,如喜悦、悲伤、困惑、憧憬等。通过儿童诗创作,他们可以将这些内心的情感转化为优美的诗句,实现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同时,在欣赏和创作优秀儿童诗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培养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三、小学高年级儿童诗创作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创作兴趣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儿童诗创作缺乏足够的兴趣。一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阅读与写作的应试训练,对儿童诗创作的关注较少,导致学生对儿童诗的了解与接触有限;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未能充分展示儿童诗的魅力与乐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创作素材匮乏
学生在进行儿童诗创作时,常常面临创作素材不足的问题。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对有限,缺乏对周围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拓展创作素材的来源,使得学生在创作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只能写出一些空洞、缺乏新意的诗句。
(三)创作技巧欠缺
儿童诗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如韵律的把握、节奏的控制、意象的运用等。然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许多学生写出的儿童诗韵律不和谐、节奏不分明,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也不够恰当,影响了儿童诗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
四、小学高年级儿童诗创作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激发创作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大量经典的儿童诗,如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谢尔·希尔弗斯坦的《阁楼上的光》等。通过配乐朗诵、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儿童诗的优美韵律、奇特想象和真挚情感,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喜爱与向往。例如,在朗诵《向着明亮那方》时,教师可以选择轻柔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声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引发他们创作的冲动。
(二)拓展创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人、事、物入手,寻找创作灵感。例如,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四季的变化、同学们的课间活动等,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感受。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创作出如《校园的四季》《课间十分钟》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儿童诗。
(三)教授创作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韵律游戏,如让学生找出同韵字、编写押韵的短句等,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韵律的概念。在节奏训练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感受不同节奏的变化,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儿童诗创作中。例如,教师给出 “春天的脚步 / 轻轻悄悄 / 唤醒了沉睡的 / 花朵小草” 这样的诗句,让学生模仿其节奏创作。
向学生介绍意象的概念与作用,通过分析经典儿童诗中的意象,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 “金柳”“青荇” 等,让学生理解意象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然后,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选择恰当的意象来表达情感与主题。例如,在描写思念之情时,学生可以选择 “月亮”“风筝” 等意象,创作出 “月亮挂在天边 / 像妈妈的笑脸 / 我在这头 / 思念在那头” 这样的诗句。
五、教学实例分析
在一次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以 “大自然的声音” 为主题开展儿童诗创作教学。首先,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大自然的声音音频,包括鸟鸣、溪流声、风声等,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听到声音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与灵感。接着,教师展示了几首描写大自然声音的经典儿童诗,如《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学生一起分析诗中的韵律、节奏、意象运用等创作技巧。
在拓展创作素材环节,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花园,让学生仔细观察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昆虫小鸟,倾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回到教室后,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以 “大自然的声音” 为主题创作一首儿童诗。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意象、如何使诗句更有节奏感等。
创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先让学生自己朗读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与感受,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创意与情感的儿童诗,如 “风儿吹过树林 / 树叶沙沙作响 / 那是大自然的琴音 / 弹奏着绿色的乐章”“鸟儿站在枝头 / 歌声清脆嘹亮 / 像在诉说着 / 春天的故事” 等。
六、结论
小学高年级儿童诗创作教学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在儿童诗创作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采用激发创作兴趣、拓展创作素材、教授创作技巧以及加强创作实践与评价等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儿童诗创作水平。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儿童诗创作教学的价值,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创作氛围,让儿童诗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良师益友,在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陶冶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崧舟。诗意语文 —— 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4] 崔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J]. 课程。教材。教法,2022, 32 (2): 39 - 43.
[5] 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
[6]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7]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C].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任务群的小学高年级儿童诗写作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Q2023GHLX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