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设计
曹泽田 许伟靖 李佳倪 关琳琳 贲雨婷 杨茗皓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辽宁沈阳 110167
摘 要: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课堂小助手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课堂管理方面逐渐展现出其重要性。传统的课堂管理常常依赖于纸质记录或复杂的教学管理软件,这样就导致了效率低下,并且难以实现实时的互动与数据更新。因此,开发和应用课堂小助手成为迫切需要的标语。
关键词:人脸识别 红外检测体温 计算机视觉技术 课堂管理
基金项目:2024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2413208131)。
0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开展,教育界正在走向一个由传统课堂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数字转化,还涵盖了教学方式和评估体系的全面改革。本研究方案设计了一套名为“课堂一体化管理系统”的智能监控平台,融合了面部识别考勤、课堂状态跟踪以及学生体温监测等功能。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并在日常生活中降低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1 设计要求
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是适应信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路径。
当代学习者日益喜爱技术为学习提供支持,而智慧教育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教育模式,旨在借助科技的力量和数据分析,为每一位学习者量身定制相应的教学方案。为学习者创造更加灵活与互动的学习环境,激励他们主动探索与学习。
2 系统总体设计
2.1设计思路
①通过人脸识别监测学生出勤率
②红外检测体温进行实时监测学生体温
③人机互动,及时反应
2.2总体设计方案
课堂一体化管理系统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该项目利用STM32为主板,集成使用红外热成像,人脸识别签到系统,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系统及时记录,并与教师的电子设备相连。出现特殊状况时及时反映,提醒教师。
图1 课堂一体化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3 硬件设计
3.1总体硬件设计
该系统主要依托于微控制器,通过软硬件的配合来监测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出席情况以及测量他们的体温。最终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来识别学生的行为,将结果传输至教师的终端,以便于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通过3个部分设计红外热成像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技术
3.2红外热成像技术
该产品采用聚焦平面阵列(FPA)技术。该系统的工作机制是:发射的红外线从远处经过光学设备,形成在特定敏感元件上的图像,接着探测器把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流,并进行增幅与保持处理,经过多通道传输系统,最终将处理后的数据送往监控系统以形成可视化图像。
3.3人脸签到技术
使用海康威视人脸识别模块利用算法分析图像或视频,从而识别出人脸的存在,并获取其尺寸与位置。这通常涉及分析一些特征,例如肤色、纹理、轮廓等。
3.4计算机视觉系统
YOLO系列中的YOLOv5模型在进行实时目标识别时展现了优异的性能,能够迅速且精确地识别出学生的面部特征及其行为表现。该模型实现了一种一体化的检测机制,能够在单张图像中同时识别多个对象。通过训练YOLO模型,系统可以识别学生易有的分心行为,例如低头、玩手机和私下交谈等。
4 各模块介绍
4.1红外检测学生体温
通过捕捉物体发射的红外线并转换为相应的热成像,可以体现出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状况。不同类型的物品,甚至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辐射红外线的能量和对其的反射程度都存在差异。红外热像图通过比较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辐射差异,以及景物不同部分的辐射变化,可以有效呈现出景物特征的多样性。
4.2人脸签到系统
通常情况下,面部签到系统的构成由摄像装置、面部识别技术、数据存储系统以及用户交互界面等重要组成部分所组成。摄像机用于捕捉参与者的面部。面部识别算法用于分析和比较面部特征。参与者的面部信息和相关资料会被系统存储于一个数据管理平台中;用户界面显示了入住状态和操作界面。
4.3 YOLO模型监测学生动态习过程
1.YOLO 系列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目标检测问题视为一个统一的回归任务,直接推测物体的分类及其位置信息(即边界框)。通过监控录像构建一个关于学生课堂异常行为的图像数据集合:利用视频编辑软件提取出明显的异常行为片段,并按每秒25帧的速度逐帧进行裁剪,从而形成一个图像数据库;
2. 利用 LabelImg 对学生课堂异常行为的图像数据集进行标注:借助 LabelImg 工具完成目标框的真实标注,生成相应的 xml 文件,随后转化为可供 YOLOv5 训练的 txt 格式,并依据 8:1:1 的比例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与测试集;
3. 利用学生课堂异常行为的数据集对经过改进的YOLOv5网络进行模型训练。
5 结语
通过采用人脸识别、红外温度监测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课堂管理系统,其设计与实施为课堂管理带来了显著的创新与演变。这一系统不仅在提升课堂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方面表现出色,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安全与舒适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骆祖莹,赵琦琦,段福庆;基于教师近场语音的课堂教学过程自动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1,(8):76-84.
[2]蔡慧英,卢琳萌,顾小清;人机协同教研会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吗?——基于课堂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1):40-49.
[3]杨晓哲;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分析架构:一种智能的课堂教学研究 [J]. 全球教育展望,2021(12):55-65.
[4]胡俊;如何运用职教智慧云平台评价系统提升教学质量[J].贵州教育展望,2021(22).
作者简介:曹泽田(2004—3),男,满族,辽宁抚顺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2级学生(在读);
许伟靖(1987—1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从事智能建筑技术、现代电视技术、建筑电气设计等理论研究;
李佳倪(2004—4),女,满族,辽宁凤城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2级学生(在读);
关琳琳(2004—8),女,满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级学生(在读);
贲雨婷(2003—11),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2级学生(在读);
杨茗皓(2005—2),男,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3级学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