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客体化对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研究
李艾丽莎 高悦然
南昌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
【摘 要】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测量法,使用《身体监控量表》《社交外表焦虑量表》进行调查,探讨自我客体化对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外貌焦虑总体处于中等水平。(2)自我客体化能够正向预测外貌焦虑水平。
【关键词】 自我客体化;外貌焦虑
1 问题提出
在当今的社会主流文化中,女性总是处在一种被凝视、被评价的状态之中。本研究以客体化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自我客体化对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探究外貌焦虑产生的心理原因。
2研究述评
2.1 自我客体化
Fredrickson(1997)对于“自我客体化”解释是,个体从自己的内部视角出发,作为一个外部观察者来观察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外在的特点而忽略了内在的属性。McKinley和Hyde(1996)强调了外貌在自我客体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明确表示身体监控是客体化身体意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自我客体化的测量,比较普遍使用的一个工具是Fredrickson(1998)编制的《自我客体化问卷》(SOQ)。该问卷旨在揭示个体对身体外在特质(比如外貌吸引力、身材等)与内在特质(如健康、力量等)的不同重视程度。
2.2外貌焦虑
Keelan和Dion(1992)将因担忧外界对自己外貌持有相同负面评价而产生的悲观和消极情绪,统一归纳为“外貌焦虑”。Hebl和Keelan(2004)研究发现外貌焦虑水平高的群体,他们的自尊感普遍偏低。Keery和Lowery(2004)发现外貌焦虑水平高的群体自我认同感较弱、自我排斥感更强。
Rehman(1990)编制的《社会体质焦虑量表》(SPAS)旨在量化个体对身体外貌的负面自我评价。该量表主要聚焦于身体和体型的焦虑上,忽视了面部和皮肤等其他外观因素,因此其全面性受到了限制。Dion和Keelan(1992)编制的《外表焦虑量表》(AAS)包含15个题项,采用五级评分标准,旨在评定个体的外表焦虑程度,得分越高则反映被试外貌焦虑程度越深。该量表的中国化修订版信度较好。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以大学一至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问卷发放方式,共发放问卷524份,删除规律性回答、测谎题错误问卷后,得到有效数据45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45%。
3.2研究工具
3.2.1自我客体化量表
采用Mc Kinley和Hyde的身体监控量表中文修正版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是身体意识客体化量表(OBCS)的分量表之一,包括8个题目,以评估个体对自身身体外观的关注度。采用Linkert 7点评分。总分越高,说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身体的监测程度越高,即自我客体化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结构效度系数为0.83。
3.2.2社交外表焦虑量表
采用了Hart的社交外表焦虑量表(SAAS)中文修订版。该量表包含了16个问题,采用Linkert 5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被试外表焦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结构效度系数为0.95。
3.3分析软件
SPSS26.0。
4结果与分析
4.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在未旋转因子的情况下,第一个公因子只解释了全部变异量的34.42%,未达到总变异量的40%。可以认为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4.2自我客体化、外貌焦虑的基本情况
4.2.1性客体化经历、自我客体化、外貌焦虑的描述统计结果
自我客体化、外貌焦虑的总体均值分别为29.52和46.22,每个变量总分的项目平均分分别为3.69和2.89。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外貌焦虑总体均处于中等水平。
4.2.2自我客体化、外貌焦虑在性别和城乡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男女性别的总分均具有显著差异(p < 0.01),女性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得分。城乡间的总分差异不显著,
4.3自我客体化和外貌焦虑的相关分析
4.3.1总体在变量上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结果发现,
自我客体化水平与外貌焦虑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p < 0.01),相关性系数的绝对值介于0.3-0.5之间,证明自我客体化与外貌焦虑之间存在中度相关。
4.3.2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在变量上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对男性大学生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自我客体化水平与外貌焦虑水平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 < 0.01),r = 0.369和r = 0.489,与男性相比,女性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与外貌焦虑水平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
5 讨论
5.1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和外貌焦虑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中,自我客体化和外貌焦虑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容易产生自我客体化现象,加剧外貌焦虑。从社会层面来看,首先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性别角色社会刻板印象是造成这种显著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是媒体对性别角色与期望的塑造具有关键作用。从个人层面来看,首先自我认知对女性性客体化经历及自我客体化程度有明显影响。其次价值观也是造成这种显著差异的关键因素。
5.2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外貌焦虑的相关
自我客体化的过程使得女性更加关注可观察到的身体属性,如外貌、身材等,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当她们发现外表不符合外在的社会审美标准时,就会有很强的自卑和焦虑心理,导致她们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满,甚至导致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过度减肥、整容等。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外貌焦虑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2)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外貌焦虑在男女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得分。
(3)自我客体化能够正向预测外貌焦虑水平。
6.2建议
从社会层面来看,首先应倡导多元审美。其次,建立多元支持网络。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线上论坛或社交平台,让受到外貌焦虑困扰的人们能够分享彼此的经历,相互倾听和支持。另一方面,建议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彼此的内在价值。然后,规范社交媒体行为。从个人层面来看,首先应增强自我认知。其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白雪, 唐日新, 周双珠. (2023). 女大学生社交回避:人际性客体化的影响及自我客体化和外表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3), 742-745.
[2]唐璐瑶. (2019). 自我客体化影响认知表现的研究现状. 心理科学, (01),157-162.
[3]姚良爽, 连帅磊, 柴唤友, 牛更枫, 孙晓军. (2018). 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科学, 233(3), 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