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表情破译心理密码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王朋亮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教师可以借助微表情破译学生心理密码,捕捉、分析、判断学生的微表情,发现有价值的表情信号从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基础。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微表情了解学生当下的情绪与想法,因为了解和研究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存在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每一时段及每一空间。第二、通过微表情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能够助推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微表情; 心理密码; 师生关系
微表情是人们内心情绪的“阅读放大器”,一张陌生的面孔下有什么样的活动内容、情感表达,都可以通过微表情尽收眼底。根据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肉体和思想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身体和精神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所以,与一般的面部表情不同,微表情是无法伪装的,一个人可能因知识、阅历、能力等原因,能够在内心波涛汹涌的时候做到面不改色,比如:明明很讨厌别人,却可以表现出很喜欢。他也许会掩饰,但他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微表情。因为微表情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是人类实现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反应。微表情不受个人思想的控制,因此它最能够体现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一个人观察到了真实的微表情,接着又看到了试图掩盖和造作的表演,那么真相已摆在一个人的面前。一个人的外表、姿势、动作和说话的语气,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习惯,都在传达其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想。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高贵和尊严、自卑和好强、精明和机敏、傲慢和粗俗,都能从静止或运动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姿势中反映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微表情对我们非常重要。如果我们错误地理解了微表情的含义,会让我们对交流对象形成错误的判断,这无疑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阂;如果正确理解或领悟到了别人的微表情,我们就能够从他人一闪而过的表情信号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来准确地识别他人。人生即一场博弈,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时刻都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因此,当我们能够灵活运用微表情心理学,便能够从体态上辨识人的性格,从谈吐中推断人的修养,从习惯中观察人的心理,从细微处洞悉人的气质(连山 2015)。
诚然,我们也可以把微表情灵活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进而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有“学生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之说。就学生中心论而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视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种自然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只能在经验中获得发展,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就教师中心论而言,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及定式指导,在教育中,学生是直接在教师的心目中的,学生必须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标准有三个:第一、尊师爱生、相互配合。尊师就是尊重教师,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师生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第二、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师生相互尊重人格与权利,相互理解,平等对话,融合、协调;第三、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不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的途径与方法,从教师的视角出发,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存在于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时段和空间场所;第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来自向学生学习和对自我进行反思;第三、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其包含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第四、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等阶段;第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而这些都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杨明2010)。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表情破译学生心理密码,捕捉、分析、判断学生的微表情,发现有价值的表情信号从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基础。鉴于此,笔者总结如下: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微表情了解学生当下的情绪与想法,因为了解和研究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存在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每一时段及每一空间。第二、通过微表情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能够助推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师生之间的链接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可贵的是发自内心的双向奔赴,教师通过微表情破译学生心理密码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学生通过微表情解锁教师心理密码反之亦成立,期待所有师生之间的努力都是双向奔赴。
参考文献:
[1] 连山.微表情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策略[M].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2] 杨明.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辅导与模拟试题[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王朋亮(1983.10-)男,汉族,硕士研究生,郑州科技学院,高校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