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遗”见钟情

作者

丁嘉媛 杨卿怡 王一凡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摘要]:“查干伊德”在蒙语中直译为“白食”,是利用五畜‌之奶制作而成的饮料和食品。它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赢得了游牧民族的广泛赞誉与歌颂。如今,“查干伊德”已被正式纳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以及国家对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非遗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本文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查干伊德”注入新活力,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传承,进而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梳理国内关于非遗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文献,分析其意义、措施和目前取得的成果,并作出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非遗;数字化;乡村振兴;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体系中,非遗技艺占据重要位置。而在新时代下,加强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将美轮美奂的非遗作品传播到各个地区,需要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这引领了非遗技艺传播形式的创新发展。

二、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

1.非遗数字化的意义

(1)保护非遗资源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一些传统非遗技艺正面临着市场竞争力减弱、需求下滑的严峻挑战,这可能导致它们逐渐淡出公众视野—难以传承,最终面临失传的风险。“查干伊德”手工技艺虽然不至于此,但是显然,仅依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形势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如同雪中送炭,为“查干伊德”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正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精准地记录、存储非遗文化遗产及其传播过程,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得以保存和传播。与传统的口传身教的方式相比,非遗数字化技术能够使传承过程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

(2)传承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查干伊德”技艺能借助数字化技术,融入多媒体平台,如快手,抖音,诸如此类。重新焕发活力。现代科技让非遗文化焕然一新,使人们能近距离感受其魅力,非遗文化变得触手可及、可体验、可参与。线上线下结合促进非遗文化广泛传播,提升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保护和传承。线上渠道迅速将非遗文化传递给各地,而线下活动如展览、演出等则让人们更直观了解非遗文化。这种结合不仅有效传播非遗,也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3)助力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转型的助力,正逐步被广大公众所认知和接触,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的兴趣。非遗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非遗更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化产品的创造之中,不仅为当地居民开辟了增收的新途径,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非遗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更是为产业的升级转型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查干伊德”技艺作为非遗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在助力当地特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技艺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不仅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也会为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内涵。

2.非遗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

(1)建立非遗数字化平台

张康在研究中指出可以使用现代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建立以“查干伊德”技艺为鲜明特色的数字化平台,将其转化成数字化资源,并积极结合现代VR、AI 技术,采用数字化技术方法,对非遗进行有效的数字化保护[9]。而叶德辉,薛晨虹等人则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构建系统架构,培养创意转化模式,通过系统化转化,将融资、人才等整合起来,成立“非遗数字化创意中心”,打造投资——收益——再分配——收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证非遗传承及乡村振兴稳定常态化发展[7]。

(2)推动非遗与乡村产业融合

在这一挑战下,王波和辛田等学者都提出需要当地政策来推动非遗与乡村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它能保障当地的物质发展也能促进经济。因此各地乡村政府要鼓励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给予其充分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以非遗文化产业的振兴带动非遗文化的发展[14]。此外,辛田和范虹鹭学者还指出需要提升当地的物质精神水平,保障了农民的基础生活,才能实现文化的蓬勃发展,才能更地的推动非遗与乡村产业融合[8]。

(3)培养非遗数字化人才

培养数字化人才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从人才需求方面来看,张家,, 刘刚,, 陆贵芬学者认为传承非遗技艺需要具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认同,同时还要具备现代艺术创新思维和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并且传承者的培养方式不能只依赖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在线教育等多元化途径,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10]。而郑雨婷学者提出,高校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技术实力,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研究,为非遗数字化提供技术及理论支撑。高校还可以将非遗数字化纳入相关课程体系,开设非遗数字化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和数字化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保护非遗的责任感和创新非遗能力[15]。

3.非遗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

(1)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非遗数字化能够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郑黎明以粤港澳大湾区小楼非遗传承发展为例,通过制定岭南特色乡村主题文化传承与相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方案,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小镇新亮点,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但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很多村民缺乏相关的技术和知识,难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12]

(2)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通过数字化手段,非遗文化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和普及,增强了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让内蒙古地区以外更多人了解到查干伊德。但唐琳指出数字化文化资源缺乏互通共享,存在碎片化问题。住建部门、文 旅部门、图书馆、博物馆、宣传部、广电局各自掌握着大量的数字化文化资源,相互之间缺乏互通共享,更不用说对公众开放,数字化文化资源碎片化、片面化、孤立化现象突出[4]。庄浪非遗资源库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以数字化的方式分类、 整理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了庄浪地区的非遗文化,界面设计和交互流程简单明了,支持语音辅助阅读,适用于农民群体使用。资源库的非遗赋能模块可以帮助当地农民群体和文化馆与文化公司合作,使庄浪非遗文创产业化,并销售非遗文创带来收益,同时也能使庄浪地区的非遗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6]。

(3)加强乡村与外部联系

非遗数字化有助于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提升现代化水平。传统与现代的联结,将商品所蕴含的内在“文化意义”抽离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表征。在H镇柳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发展柳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时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与经济和文化日益融合的趋势相适应,满足淮河两岸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仍然显示出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展望。悠久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编织工艺使H镇成为全国柳编工艺品的重点产区,而嬗变之后的工艺特性,让柳编制品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柳编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大批的客商。也成为当地及周边群众促进农民增收的高附加值特色规模产业[13]。

三、文献综述与总结

(1)在研究意义方面,通过对探讨非遗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进行系统梳理、归纳与总结,本文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数字化保护非遗,郭晨曦[2]指出,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更在提升其社会影响与经济价值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一举措不仅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还带来了经济价值。张璐[11]亦持相同立场,她坚信非遗的数字化将为其传承与保护开辟崭新的发展路径,从而确保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能够得以长期、稳固地传承。

第二方面数字化助力非遗传承:程欢[1]则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应当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相融合,以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文化传承与弘扬。

第三方面数字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励继红[3]明确指出,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业、脱贫事业及特色产业融合,将有效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通过整合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还能增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张楠与王纯[5]以湖北纺织刺绣非遗为实例,分析了非遗与乡村文旅事业的有效融合对于推动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他们指出,通过这一融合模式,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增长,也进一步提升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他们强调,借助新媒体平台,非遗能够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地传播,这种数字化的非遗形式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更大的助力。

(2)在措施方面,张康和叶德辉等人都提出建设数字化平台是非遗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第一步,但张康着重研究了以非遗本身特色为关键的平台构建法,而叶德辉则是注重整体结构以及发展模式确保日后的可持续发展。二者所关注的方面不同但都十分重要,需要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一个符合当下时代的数字化平台以确保非遗的传承。

针对推动非遗与农村产业融合这一措施,我更赞同辛田学者的观点,首先得确保农民的基础物质生活才能进一步满足文化需求。对于农民来说收入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首先需要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其收入来源,才能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步需要国家结合当地状况进行处理。

关于培养数字化人才,张家颐, 刘刚田, 陆贵芬和郑雨婷的提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但我更加支持前者的观点。培养非遗数字化人才首先需要确定这些人才身上所需要具备的特质,进而通过多元化方式寻找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而郑雨婷提出的高校资源丰富,可以当作媒介培养人才的观点是对的,但是我认为不应该局限在高校范围,应从全社会宣传,提高大家对非遗数字化的了解和兴趣。

(3)在成效方面,当今非遗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来看是在推进但没有系统的整理总结,其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查干伊德助力乡村振兴中首先要做到互通共享,不能将其孤立地看待。

非遗数字化推动了“非遗+产业”的新模式发展。要想让查干伊德助力乡村振兴,就要通过“非遗+文旅”“非遗+电商”“非遗+数字”等方式,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有效对接。这不仅丰富了乡村经济业态,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非遗数字化实现了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数字乡村博物馆、村庄主页等数字平台,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甚至通过三维、全息等沉浸式体验场馆,让大众全方位了解乡村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传承查干伊德非遗文化同时通过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非遗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非遗数字化还促进了乡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非遗+合作社”“非遗+公司+农户”等平台建设,可以在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提升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和指导下,在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实现的基础上,要继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制定针对性的方针策略,将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并与乡村产业融合,努力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四、参考文献

[1]程欢.新媒体视角下新疆且末县非物质文化传播研究[D].塔里木大学,2020.DOI:10.27708/d.cnki.gtlmd.2020.000200.

[2]郭晨曦.数字化为非遗传统技艺保护“添翼”[J].文化产业,2024,(20):49-51.

[3]励继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4):177-180.DOI:10.20028/j.zhnydk.2024.14.044.

[4]唐琳.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85-91.DOI: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19.05.014.

[5]王波.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探究 ——以桃坪羌寨为例[J]. 村委主任, 2024, (1):168-170.

[6]王思佳,朱晨,果宇涵,等.面向农民群体的非遗数字化应用资源库设计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3):124-128+133.

[7]辛田, 范虹鹭. 乡村振兴新思路:非遗文化产业化带动产业融合发展[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 第37卷(11):20-25.

[8]叶德辉, 薛晨虹. 西南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 第3卷(2):96-98.

[9]张康. 鲁锦数字化保护平台发展探究[J]. 丝网印刷, 2024, (11):79-81.

[10]张家颐, 刘刚田, 陆贵芬. 数字化时代下跨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探究[J]. 人才资源开发, 2023, (15):54-55.

[11]张璐.数字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J].文化产业,2024,(18):67-69.

[12]张楠,王纯.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传播策略新思路——以湖北纺织刺绣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17):71-74.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3.17.003.

[13]张甜甜,张军.数字乡村建设中非遗文化助力农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阜南县H镇柳编为例[J/OL].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13[2024-07-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2.C.20231110.0906.004.html.

[14]郑黎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以粤港澳大湾区小楼非遗传承发展为例  [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11):116-119.

[15]郑雨婷. 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赋能非遗数字化传承方法 ——以蜀绣为例[J]. 天工, 2024, (16)

受“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

项目编号:S202411047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