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创新思维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培养与应用

作者

葛鸿

南京传媒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2

作者信息:葛鸿(1987.11—),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产业管理。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却未能同步提升。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也为思政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校思政教育;培养与应用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23SJSZ0273

一、创新思维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必要性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正处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已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高校亟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以使他们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不仅能够发现问题,还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社会治理、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创新思维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

2、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思政教育不仅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思维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在于,两者都强调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实现这些目标时更加灵活、高效。这种结合不仅使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感,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思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上,更在于其对个人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首先,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不拘泥于固定模式,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从而提高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其次,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和进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能力和竞争力。最后,创新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不仅能够发现问题,还能积极参与解决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促进思政教育的现代化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讲解,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这种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潜力,使用僵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长期来看,这种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创新思维的引入能够显著优化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首先,在内容方面,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和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现实意义。其次,在方法方面,可以采用讨论式、研究式和翻转课堂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索精神。此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仿真、在线互动平台等,可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最后,评估机制的创新同样重要,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价,从而更好地激励和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培养的新方法与路径

1、课程体系的创新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课程设计应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一系列与社会热点相关的主题讨论课,让学生围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科技伦理等问题展开讨论,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思政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

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应不断更新,融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例如,可以引入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国际关系的最新动态等,让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的同时,关注和思考这些前沿领域的变化。此外,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走进课堂,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

2、教学方法的创新

讨论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式教学模式则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某个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创新思维。翻转课堂模式则将传统课堂的讲授和作业环节颠倒,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课堂上则进行深入讨论和实践,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各种社会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和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可以设计虚拟社区管理项目,让学生模拟管理和解决社区中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智能辅导系统则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此外,利用在线互动平台,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即时交流,解答疑惑,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3、实践活动的创新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社区服务、支教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农村开展调研,了解当地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竞赛和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创新思维的平台。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竞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还能帮助他们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此外,可以设立校内外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研发和管理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评估与激励机制的创新

传统的评估机制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评价体系应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注重过程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价。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表现、社会实践报告、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果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奖学金和创新项目基金。创新奖学金可以奖励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学术和实践上不断追求卓越。创新项目基金则可以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项目,提供资金和资源上的帮助。例如,可以设立“思政创新专项基金”,资助学生围绕思政教育的重点课题开展研究和实践。这些激励措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创新创业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J]. 张晓鹤.四川劳动保障,2023(10)

[5]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究[J]. 徐徐.卫生职业教育,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