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洛阳如何实现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作者

韩林林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 河南 洛阳 471003

作者简介:韩林林(1990),女,汉族,河南洛阳人。主要研究方向:舆论引导、互联网党建、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摘要:

青年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年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前景。洛阳实现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工程,通过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发挥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落实对青年实施的项目和保障措施等举措,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促进青年与城市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青年成长  城市建设  洛阳发展

(一)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

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是一项重要复杂的任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2007年启动的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为党培育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2013年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7年列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十大重点项目。2020年,共青团中央联合教育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最初的思想渊源就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十大重点项目》,所以要突出青年群体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重视青年进入城市之后的各个成长阶段的需求,才能真正的理解青年,制定他们需要的措施,吸引凝聚青年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作为城市的建设者也要把握这个关键,立足工作实际,找准青年工作发力点,释放青年的巨大潜能,从而推动洛阳发展和青年进步双向互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坚定遵循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的方向,这是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核心要义。新时代青年要深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的本质,自觉融入历史发展的大潮中,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作用,并积极参与青年事业的推进。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中,青年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青年应强化主人翁意识,全面提升思想、文化和技能水平,积累知识和经验,增强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积极投身自主创业、志愿服务、公益事业,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实现“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目标。利用“洛阳青年”公众号等平台,探索建立共青团融媒体中心和团校,重点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干部和社区专职工作者,开展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并将其纳入全区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除此之外,通过青年友好型城市论坛、五四青年座谈会等活动,为青年提供更多参与课题调研、案例宣讲等学习交流机会。组织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强化青年思想政治引领。

(二)发挥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

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其根本和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

党管青年原则。从过去推动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和部分地区先行先试的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有力指导,是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党政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注入了强大的底气。毕竟,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众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因此,洛阳市在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时,应充分利用党委领导下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整合和调动各方资源与力量。通过横向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和纵向对口部门的联动支持,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整合青年发展事务与城市建设工作。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促进各成员单位形成紧密合作的协同治理联盟。共青团作为联席会议的协调统筹单位,应发挥其核心作用,培育协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文化,促进各成员单位建立深厚的伙伴信任关系,形成紧密的协同治理联盟。其次,积极构建明确的专项协商合作运行机制。针对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休闲社交、身心健康、安居保障、城市活力等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任务,明确牵头和配合部门,设立专项协商工作机构和领导建设小组,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推进。最后,健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考核激励机制也至关重要。将青年发展事务纳入各单位的日常工作部署,并将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任务的参与和完成情况纳入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范畴,以此激励各部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协同治理中来。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更好地推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为青年创造更加友好的发展环境,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三)推动落实对青年实施的项目和保障措施

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重要的青年项目,全方位支持青年的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和社交消费,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项目的科学规划。同时,我们致力于完善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救助,调动各方力量,为青年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青年融入和参与社会方面,积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青年们能够深入体验、感受并从中转化成果。在就业创业领域,全力支持河南科技大学争创“双一流”大学,推动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同时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洛阳设立分校或研究机构。加强学校与城市之间的融合,深化校地合作,在产业对接、就业创业、人才资源开发、青年及艺术交流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为培养更多适应区域产业需求的人才,我们不断完善青年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同时,加快科技产业社区建设,打造功能齐全、受青年欢迎的新型城市社区。聚焦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依托创新平台吸引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在住房保障方面,致力于构建“租售补”一体化的青年安居体系,提供青年人才公寓、青年驿站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多种住房选择。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均可申请入住,并享受优惠购房政策。此外,注重青年的社交消费需求,打造符合青年消费特点的沉浸式体验旅游区,引导相关企业和机构创造体验式消费场景。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创企业,建设文旅综合体、文旅街区和文创基地。建设一批青年公园或主题游园,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和观光游览于一体的青年集聚地。此外,推动形成时尚潮流消费街区和青年活动场所,培育多样化的消费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洛阳通过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发挥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落实对青年实施的项目和保障措施等多方面的举措,努力实现与青年的双向奔赴。这不仅为青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也为洛阳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青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