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牛青援

张家港市徐市小学

摘要: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数感的内涵与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数感培养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促进学生数感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一、引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感则是学生对数量关系和运算的直观感知与理解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数学思维启蒙和基础构建的关键时期,良好数感的培养能够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数感不仅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在日常生活中,如购物、理财、时间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感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数感的内涵​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涵盖了学生对数字的意义、大小、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结果的估计等多方面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学生能够敏锐地判断出 100 与 1000 数量级的差异,在估算购物总价时能快速确定一个大致范围,这些都是数感的具体体现。数感并非单一的技能,而是多种数学能力的综合反映,包括对数的理解、数的表示、数的运算、数的应用等方面。​

(二)数感的重要性​

助力数学概念理解​

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以整数概念为例,学生通过对数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感受不同整数所代表的数量多少,理解相邻整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整数的本质特征。对于小数、分数等概念,数感同样能帮助学生把握其与整数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提升运算能力​

良好的数感能让学生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快速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和策略。在计算加减法时,数感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运用凑整、拆分等方法进行简便运算。在乘除法运算中,他们能凭借对数字大小和数量关系的敏锐感知,合理估算结果的范围,检验计算的准确性。​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数感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诸如计算出行费用、规划家庭预算、比较商品价格等问题时,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能够迅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感​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在教授 “认识人民币” 时,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场景,准备各种商品和人民币道具,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进行购物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的货币交易,如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计算商品价格、找零等操作,深刻理解人民币的价值和使用方法,建立起对货币数量的直观感受,从而培养数感。​

引导生活中的数学观察​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观察和发现数学问题,积累数学经验。例如,让学生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变化,通过观察数据,学生能够感受到温度数值的大小变化、不同日期温度的差异,从而对数字的大小和数量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在乘坐电梯时,引导学生观察楼层数字的变化,理解正数、负数在表示楼层时的实际意义,增强数感。​

(二)借助直观教学,强化数感​

利用实物教具​

实物教具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在教学 “认识图形” 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形状的积木、纸盒等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直观地感受不同图形的特征,如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等。通过对实物的操作和感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形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强化数感。​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具有丰富的图像、声音、动画等资源,能够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数学学习环境。在教授 “分数的初步认识” 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数感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三)开展数学活动,发展数感​

数学游戏活动​

数学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数感。例如,开展 “数字接龙” 游戏,教师说出一个数字,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如依次加 1、加 2 等)说出下一个数字,通过不断地参与游戏,学生对数字顺序和运算规律的掌握更加熟练,数感得到提升。又如,组织 “数字拼图” 游戏,将数字打乱后让学生拼出正确的数列或算式,锻炼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和运算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发展数感。在学习 “测量” 知识后,安排学生进行校园测量实践活动,测量操场的长度、宽度,教室的面积等。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计算,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操作,学生对长度、面积等数量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感得到有效发展。​

(四)注重估算教学,提升数感​

渗透估算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让学生明白估算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确定答案的大致范围。例如,在计算 “学校组织 12 个班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每班有 48 人,大约需要准备多少张门票”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 48 估算为 50,12 估算为 10 或 12,快速得出大约需要 500 张或 600 张门票的结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便捷性,逐渐形成估算意识。​

教授估算方法​

教师要系统地教授学生估算方法,如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等,并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在计算 “妈妈带了 200 元去超市购物,买了 3 袋大米,每袋 58 元,剩下的钱够买一个 30 元的书包吗” 时,学生可以运用四舍五入法将 58 估算为 60,计算出买大米大约花费 180 元,从而快速判断出剩下的钱够买书包。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升数感。​

四、结论​

数感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直观教学、开展数学活动以及注重估算教学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数感,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史宁中。数学教育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