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改善脑瘫SPR术后脊柱稳定性的观察
胡淑萍 张新斐 李世安 陈小芳 梁梦雪
贵港市东晖医院有限公司 广西 贵港 5371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脑瘫SPR(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60例脑瘫SPR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术后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稳定性评分。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研究组的脊柱稳定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瘫SPR术后患者的脊柱稳定性,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为脑瘫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瘫;SPR;脊柱稳定性;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一种用于治疗脑性瘫痪患者的外科手术,通过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纤维来减少肌肉的痉挛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术后恢复是一个重大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脑瘫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许多研究尝试将传统疗法与现代康复手段结合,获得更好的疗效[1]。针灸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因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缓解疼痛,促进组织修复,康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治疗和职业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本研究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脑瘫SPR术后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60例脑瘫SPR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在3至12岁之间,平均6.8±2.1岁,病程时间最短病程为6个月,最长病程为5年,平均2.3±1.2年。研究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4至11岁之间,平均6.5±1.9岁,病程时间最短病程为8个月,最长病程为4.8年,平均2.2±1.1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符合脑瘫SPR手术的指征,已成功接受手术。术后脊柱稳定性存在问题,需要通过康复治疗进行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和随访。
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存在精神障碍或智力障碍。对针灸或康复训练存在过敏反应或禁忌症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术后康复训练:通过特定的体操动作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职业治疗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技能穿衣、进食等;言语治疗针对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还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通过逐步增加难度和复杂度,促使患者逐渐适应并恢复正常的行走和站立能力,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训练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选取与脑瘫康复相关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包括头部的百会、四神聪、风池等,四肢的合谷、曲池、足三里等,治疗过程中,针灸医师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针刺,每次治疗时长约为30分钟,根据患者个体反应和康复进展,针灸医师适时调整穴位选择和针刺深度,针灸治疗的频率和周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通常每周进行2-3次,持续8周。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脊柱前凸角,腰骶角,弓顶距离,前突指数,Cobb角,根据上述观察指标,对每个患者进行量化评分,评分范围0-10分,评分越高,表示脊柱稳定性越差[3]。
1.4统计学计算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前,对照组和研究组的脊柱稳定性评分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8周的治疗后,研究组的脊柱稳定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由大脑发育障碍或损伤导致的慢性疾病,通常在胎儿期、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发生,主要表现为运动和姿势控制障碍,常伴有肌肉张力异常、反射异常、协调性差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智力、语言、感觉和行为等方面。脑瘫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孕期感染、早产、出生时窒息、脑出血或脑损伤等,由于脑瘫是一种不可逆的损伤,治疗目标主要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尽可能独立生活。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简称SPR)是一种专门针对脑瘫患者的外科手术,该手术通过切断部分引起肌肉痉挛的脊神经后根纤维,减轻肌肉的张力,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SPR手术通常针对经康复治疗后仍无法有效控制痉挛的脑瘫患者,目的是减少肌肉痉挛带来的痛苦和功能障碍,帮助患者恢复更好的运动控制能力,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巩固手术效果,提高生活质量[4]。本研究结果表明,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在改善脑瘫SPR术后患者的脊柱稳定性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针灸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能够调和气血、通经活络,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全身的自我调节功能,研究组接受针灸治疗后,脊柱稳定性评分显著高于仅接受康复训练的对照组,说明针灸能够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的脊柱稳定性,由于其通过穴位刺激,缓解了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促进了肌肉的放松和协调。康复训练作为术后恢复的重要手段,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针灸治疗,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显著提高疗效[5]。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在改善脑瘫SPR术后脊柱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为脑瘫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于睿钦. 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的影响[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3.
[2]张厚君. 痉挛型脑瘫患者脊神经后根纤维成分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2.
[3]邓博文,徐林,李筱叶,等. 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长期观察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 27 (21): 1959-1964.
[4]徐杰,徐林,曾杰,等.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改善脑瘫患者痉挛及粗大运动的临床观察 [J]. 中国骨伤, 2019, 32 (09): 815-819.
[5]邓博文. 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中长期观察[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
项目名称:三维步态分析数据支持下痉挛型脑瘫SPR术后下肢运动模式重建的方法研究 贵科计 22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