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研组为依托,促教师共同成长
徐贵明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 浙江宁波 315200
【摘要】青年教师的加入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青年教师的培养,老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历来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内部集教学、研究、管理于一体的专业组织,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本文借助学校“悦享”文化,以教研组为依托,促使新老教师共同成长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青年教师 发展 教研组 成长
一、问题诊断
(一)“新”而不足: 青年教师的到来给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有激情讲求创新,追求前沿,更懂得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方式开展教育教学,使学校教育更具现代化。但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缺乏教学技巧,对教材的理解和剖析不够到位,对教学中的突发状况应对不够自如等。
(二)稳而不“鲜”:老教师经验丰富,长期的教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有着强大的管理和应变能力,会因不同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但老教师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育观念与方法的与时俱进性不足。
二、教研策略
(一)“青蓝结对”传薪火
近年来,为给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快速站稳讲台提供更好的帮助,也为老教师教学经验的传承提供平台。学校在每年的教师节都会举行“青蓝结对”活动。青方为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蓝方为教研组的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和教学名师等老教师。采用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将青年教师与教研组骨干成员结成对子,签定师徒结对协议,师徒双方都承担相应的职责,达到共同成长。
1.青年教师(青方):完整计划速成才
(1)一年站上讲台:青年教师工作的第一年站上讲台要求熟知教师职业特点、职业道德,熟悉教育教学工作,掌握基本教学方法和技巧,成为一名基本规范合格的教师。
(2)两年站稳讲台:青年教师工作的第二年要求教育教学方面基本成型,在教学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3)三年站好讲台:青年教师工作第三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
2.中老年教师(蓝方):严格要求助成长
在“青蓝结对”中,对蓝方(老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蓝方在教研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针对青年教师发展的教育教学专题讲座 ;每周至少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一次并督促青年教师撰写课后反思,根据教案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每月在教研组至少开展一节示范课 ;每周至少听取一节青年教师的汇报课,根据汇报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在帮扶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同成长。
(二)“集体备课”引风暴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组建新老教师学习共同体,避免单一的、零散的闭门造车。而是以教研组整体备课驱动人人参与,形成课堂教学共同价值观,更新备课的思维方式,从而改进课堂教学,让教研组每一位老师上好每一堂课,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老教师观念更新。
人员构成:骨干牵头,青蓝组合
备课模式:集中--分散--集中
参与机制:人人有想法,人人有事做
教研组集体备课以单元课时为基础,每个单元提前一至两周实施集体备课,按“总--分--总”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教研组骨干牵头、单元整体把脉阶段,包括“分析单元内容—探讨单元学情—确定单元目标”三个部分。第二阶段是分布任务、组员分备阶段,每一个组员领取自己的备课任务,根据单元目标初步确定教学设计方案。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由教研组各教师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组内其余教师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再由组内讨论形成新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集中—分散--集中”集体备课模式,让教研组成员“人人有想法,人人有事做”。这种备课增强了备课活动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每到集中讨论环节,头脑风暴,精彩纷呈,成为备课活动的高潮。同时,教研组集体备课机制的创新使青年教师从“驱赶式 ”转变为“ 主动式”,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三)“互学共研”拓新篇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重要沃土。结合我校的
“悦享”教研模式,通过“五步”研修流程,让不同阶段的教师都能从被动“卷入”逐步转向主动参与,以此提升课堂教学力。
1.自主申报,抱团组队
青年教师自主申报,组内混搭,将合格型、骨干型、卓越型老师组成一个教研组团队,抱团研修。以新鲜力量的成长需求激发教研组的活动内需力,以骨干型、卓越型教师的经验促进教研组活动的优质发展。
2.新手试讲,形成初建
试讲是训练和体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活动。自主申报承担教研课的青年教师进行试讲,骨干教师进行评价、指导,促进其规范教学技能。
3.骨干问诊,二次改进
在初建的基础上,骨干教师提出修改意见,青年教师二次改进课堂教学设计。
4.课堂实践,专家把脉
利用校一月一研活动,自主申报的老师在修改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后,深入课堂实践,团队内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经过专家把脉后形成重建课方案。
5.反思再建,总结提升
骨干型教师或卓越型教师和自主申报的教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重构课,为青年教师打开教学设计思路,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共同成长。观课老师在对比中分析教师的提问、环节时间、应答方式、教学材料的呈现次序等不同共同探讨教学改进的方向,积累更多的经验。
互学共研活动的开展为新老教师智慧共享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青年教师可以有更多学习、展示、磨炼、反思的机会,从而使青年教师能快速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教师之间也可以互相借鉴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三、总结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学校“悦享”文化为引领,以教研组为依托,助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主旨,立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共同教研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促进骨干型、卓越型教师的生成,让教研组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代德沾 .有效运用教研“三部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C] 教师教育,2021(22)
[2] 陈昕.区域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助力教师成长 [J] 教育家,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