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信息化控制技术要点的探讨
罗宇柱
中测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公路工程领域的深度应用,传统的施工质量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质量控制需求。将信息化技术与质量管理实践深度融合,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已成为公路工程高质量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阐述质量信息化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质量信息化控制的主要内容,并就如何协同推进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质量管理进行了系统探讨,以期为提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信息化控制;动态监测;协同管理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高质量交通网络。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公路工程建设事关国计民生,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传统的质量管理手段人力资源投入大、时效性不足,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公路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一、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实现质量管理全过程动态可视化
公路工程建设周期长、工序多、环节复杂,全线贯通往往需经历若干年,跨越多个施工季节,各分项工程错综交织、相互影响。在此情形下,单纯依靠传统的人工巡检和定期检查,很难全面动态掌控施工质量动态。而质量信息化管理则可通过在关键工序、关键部位预置传感器,实现对混凝土强度、碾压密实度、平整度等质量控制指标的自动采集、无线传输、远程监控,形成实时完备的质量数据流,为全过程质量可视化管控提供了基础支撑,有助于及时发现施工质量隐患并启动预警联动机制,从而将质量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1]。
(二)有利于提高质量问题发现和处置效率
在公路工程动辄百余公里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往往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现场走访,对已完工序质量查验,排查可能出现的麻烦。而借助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只需动动手指便可随时调取施工现场高清视频影像,审阅质量检测报告,了解关键工序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异常问题,系统还可根据预设的应急处置预案,自动提醒相关人员立即前往现场进行复核处置,极大提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三)有利于质量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信息技术加速渗透、融合的背景下,打造精细化、智能化的质量管控模式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在施工现场构建“天 - 空 - 地”一体的信息感知体系,形成对人、机、料、法、环全要素的动态管控;通过对质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挖掘分析,揭示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内在规律;通过智能算法模型的不断迭代优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质量控制经验,为施工方科学组织、动态优化施工方案提供决策参考[2]。
二、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信息化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信息化质量控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起点谋划施工组织设计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首要环节。应当借助BIM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涵盖地形地貌、路线走向、结构物布设等要素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优化路基开挖、路面摊铺等关键工序,优选确定最佳的施工工艺和作业方法。
(二)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化实时质量监控
施工过程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公路工程建成后的使用性能。在施工阶段,要基于预先部署的质量传感器,实现对施工机械设备运行状态、原材料堆放状况、关键工序作业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比如,通过在摊铺机、压路机上加装高精度的平整度传感器,评价路面平整度动态变化;在碾压作业时,通过红外探测设备动态检测碾压温度场分布,评估压实质量;通过在桥梁主梁布设位移传感器,可实时获取预应力张拉、主梁吊装等数据,掌握结构受力性能。
(三)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信息化质量评估
工程竣工验收是对整个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成效的最终检验。全面系统地开展验收质量评估检测,是工程顺利交付使用的基本前提。公路竣工阶段,需重点做好路基压实度、涵洞(通道)内部质量、桥梁预应力、隧道净空和拱顶厚度等隐蔽工程的检测。要充分利用无损检测技术手段,结合全程记录的施工过程信息化管理数据,综合评价工程质量的合格性,诊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整改处置意见。
三、做好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信息化控制的关键举措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质量信息化控制总体方案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施工质量信息化建设,提高站位,强化担当,将其作为质量管理创新、提质增效的重大工程。要充分论证工程特点,借鉴同类工程先进经验,因地制宜编制切实可行的质量信息化实施方案。方案内容可涵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监管等环节,为各参建单位行动提供基本遵循,并根据实际需要动态优化完善。
(二)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质量信息化软硬件条件
高效的信息化质量管理,必须有一流的软硬件设施作支撑。建设单位要统筹工程投资,将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总体预算统筹安排,并建立与工程总投资规模相匹配的增长机制,为开发先进技术、购置智能装备提供充足保障。具体可重点在施工现场铺设高速光纤通信网络、配备大数据分析平台和边缘计算节点,做到数据传输无盲区、分析处理不掉线。
(三)完善制度规范,规范质量信息采集传递应用流程
建设行业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单位,尽快修订完善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质量信息化的要点、路径和标准,为推进信息化控制实践提供制度依据。同时,还要针对性出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信息化管理办法,将其履行职责情况纳入信用评价体系,确保各方真正落实主体责任。在具体实施中,各参建方还要按照业务标准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质量信息流转链,明晰原始信息采集、传递共享、应用服务等环节的流程,形成“管用、实用、好用”的闭环管理体系。
结语:信息化是质量管理的未来方向,更是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所需。新时期公路工程建设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强化系统观念,在总体方案设计、软硬件条件建设、制度流程规范等方面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让更多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在质量管理领域落地开花,推动形成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信息化管控新局面,为公路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高质量公路网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晏青.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信息化控制技术要点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3(9):90-93.
[2]张丹阳.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信息化控制技术研究[J].城市建筑空间,2024,31(S01):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