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作者

张丽莉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江西 九江 33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级区域化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患的疗效。方法:挑选2019年8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期间入院的92名AMI病患作为实验样本,其中2019年8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入院的46名AMI病患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期间入院的46名AMI病患作为观察组,接受分级区域化急救护理。对两组的救治流程耗时(包括分诊、心电图、导管室、给药以及术前准备耗时)、救治成效(包括急诊室停留时间和梗死血管再通比率)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状况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两组在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包括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结果:观察组分诊、心电图、导管室、给药、术前准备及急诊室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P<0.01),梗死血管再通比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及NT-proBNP指标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AMI病患实施分级区域化急救护理,能够减少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心功能指标的恢复。

关键词:分级分区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2019年8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期间,本院共接纳了92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参与本研究。其中,2019年8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接纳的46名AMI患者构成了对照组。而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接纳的另外46名AMI患者则构成了观察组。通过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1.2.1.1组建急诊护理小组

该团队由护士长、护理人员和急诊科医生共同组成。护士长主导制定全面的急诊护理方案,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培训和评估,确保每位护理人员达到85分以上的合格标准;护理人员主要负责执行急诊护理任务,患者在入院时迅速根据其病情进行分诊,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急诊科医生则负责患者的紧急救治及后续的药物治疗管理。

1.2.1.2院前抢救

急救车辆出动通知急诊医护人员,及时提交患者身份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事先办理好医院的绿色通道手续。患者抵达医院后,医护人员会依据患者的即时生命指数对病情进行分级,并指引至相应的诊疗区。如患者展现危急状况,则立刻送入急诊抢救室进行救治。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会依据患者生命指数的变化实施吸氧、心肺复苏等必要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不需要立刻救治,则按照就诊次序排队等候分诊。急诊医生在评估患者病情之后,将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则会按照医嘱执行相应的溶栓、心电监护、吸氧等治疗护理工作。

1.2.2观察组

护理人员的职务也进行了等级划分,以应对不同区域的患者需求。①红色区域:此区域的患者状况危急,或是濒临死亡(如心脏骤停、大量出血、呼吸衰竭),或是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具有高风险(如复合伤、意识不清)。患者需立刻接受急救,区域配备有必备的急救设备,如心肺复苏仪、除颤仪等,以便迅速实施抢救。此区域的护理人员需有超过五年的急诊科护理经历。②黄色区域:此区域的患者状况较为紧急,但短期内无生命危险,病情相对稳定。该区域紧邻红色区域,便于患者及时转入。护理工作重点在于动态监测,护理人员需具备三至五年的急诊科护理经验,并能熟练操作急救设备。③绿色区域:此区域的患者不属于急症,病情在入院后未加重,按照急诊就诊顺序接受治疗。护理人员需在此区域进行适当的压力缓解,避免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干扰就诊流程。此区域的护理人员应有三至五年的护理经验,并且需要每隔半小时至一小时对整个急诊区域进行一次巡视,同时负责与其他科室的交接工作。患者在红色区域接受急救后,将根据病情稳定情况转至黄色区域,病情稳定后转至绿色区域,配合医生完成诊断和监测工作。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版本统计软件对数据实施处理。对于计数型数据,采用频数及百分比形式展现,并通过χ2检验进行分析;对于计量型数据,在符合正态分布的前提下,用x±s形式表示,不同组别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组内比较则用配对样本t检验。将P值小于0.05作为判定差异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经过干预处理,两组在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以及NT-proBNP等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按照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实施分层救治,依照特定的级别标准,将患者分配至相应区域接受治疗和护理。在此过程中,急诊救治流程被细分为三大区块,每个区块根据空间布局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分层救治护理的核心策略是:优先处理危重症患者,保证他们能够迅速得到救治,并且有效维持诊疗秩序,以提高患者就诊的满意度。这种分层救治的急诊护理模式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配至不同区域,与传统的急诊护理方式相比,它能够在护理过程中迅速识别患者状况,使得护理工作更加有序,从而加速救治流程。通过分层救治护理,可以精确判定患者的病情,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配至相应的区域,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缩短了分诊和救治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效率,缩短了溶栓时间和促进了心肌功能的恢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分层救治护理,可以减少救治流程的时间,增强救治成效。在分层救治护理过程中,濒危患者将优先被送入红色区域进行救治,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有效的救治流程,明确工作职责,保证急诊救治流程的有序进行,以及加快救治速度,防止救治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

总结而言,实施分阶段分区域的急诊救治策略对于AMI患者展现出显著的急救成效,它能有效缩减患者的救治时长,提高急诊救治的效率,预防心脏并发症的出现,促进 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并降低患者的医疗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唐芬,高红.急诊介入护理流程对提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2):250-253.

[2]张依娜,曾雯.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10):1666-1667.

[3]于乐洋,储红梅,张敏.分级分区护理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10):1240-1242,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