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精细化探究

作者

徐泽宇 智慧渊

哈尔滨方远鸿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伴随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装配式建筑凭借其在效率与环保方面的显著优势,日益成为业界的关注焦点。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模式作为一种综合性管理框架,为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深入探究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精细化路径,通过分析设计、采购、施工等关键阶段的造价控制要素,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旨在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EPC 模式;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精细化

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推进方向,其优势在于显著缩短工期、提升建筑质量及减轻环境污染。EPC模式通过整合设计、采购与施工等各个环节,实现了高效的协同作业,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管理效能。然而,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复杂性与EPC模式的集成特性,为造价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在EPC模式下实现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精细化,对于提升项目整体效益具有深远意义。

1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特点

1.1集成化管理

EPC模式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实现了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的深度集成。这种集成化管理模式展现出以下显著优势:①协调成本的降低:传统模式下,各环节由不同主体负责,沟通协调成本高昂。而在EPC模式下,所有环节由总承包商统一负责,内部沟通更为顺畅,有效避免了因沟通不畅导致的成本增加。②管理漏洞的减少:集成化管理使得项目流程在统一的管理体系下运行,避免了各环节间的责任推诿与管理空白,确保了项目的稳步推进[1]。③资源的优化配置:总承包商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全面统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进而降低了项目成本。

1.2设计主导

在装配式建筑中,设计阶段对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EPC模式下,总承包商在设计阶段便能充分考虑采购与施工需求,从而优化设计方案,实现造价的有效控制。设计阶段决定了建筑的结构形式、构件类型与规格等核心要素。总承包商凭借其丰富的施工经验和对采购市场的深入了解,能够在设计时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与构件,避免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施工难度增加与成本上升。设计主导还促进了标准化设计的实施。通过标准化设计,提高了构件的通用性与互换性,降低了模具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进而降低了装配式建筑的整体造价。同时,设计阶段对施工工艺与流程的充分考虑,有效减少了施工中的变更与返工,节约了成本与时间。

1.3风险共担

EPC模式下,总承包商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为应对这些风险,总承包商必须通过精细化的造价管理来保障项目的盈利能力。一方面,总承包商需准确预测与判断市场价格波动。在采购环节,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对成本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总承包商需建立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机制,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套期保值等方式降低价格波动风险。另一方面,总承包商还需承担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施工质量问题、工期延误等都可能导致成本增加。为此,总承包商需加强施工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与进度,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政策法规的变化、不可抗力等外部因素也可能给项目带来风险。总承包商需在合同签订与项目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2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精细化策略

2.1设计阶段

2.1.1优化建筑方案

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的初步阶段,即需对结构体系与预制构件类型的选择进行周密的考量,这一要求是由其独特的构造方式所决定的。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构体系,不仅能显著增强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更能有效地降低施工难度与成本。框架结构凭借其高度的标准化特性,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结构形式便于预制构件的生产与安装,从而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在预制构件类型的选择上,应紧密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以及生产工艺的特点,力求提高标准化程度。通过减少异形构件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模具成本,进而减轻生产难度。经过精心优化的建筑方案,不仅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品质与性能,更实现了造价的有效控制。

2.1.2进行碰撞检查

在设计阶段,利用BIM技术进行多专业间的碰撞检查,是装配式建筑降低造价的重要途径。装配式建筑涉及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多个专业领域,这些专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BIM技术能够在设计阶段将各个专业的模型进行整合,并进行详细的碰撞检查。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管线冲突、构件预留孔洞不准确等问题。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效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与返工现象,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因此,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设计质量,更在整体上降低了造价。

2.2采购阶段

2.2.1供应商管理

在采购阶段,构建合格供应商名录是首要且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涉及对供应商的全方位综合评估,涵盖其资质证明、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稳定性以及价格竞争力等多个维度。唯有满足既定标准的供应商,方能被纳入这一名录之中。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坚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整个选择流程的透明度与公正性。可通过招标等规范化的方式,广泛邀请并严格筛选潜在供应商,从而保障最终选择的供应商在各方面均具备优势。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通过批量采购等方式争取更为优惠的价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预制构件的质量始终处于合理且可控的水平,为装配式建筑的整体品质提供有力保障。

2.2.2采购计划制定

采购计划的制定工作,需与施工进度安排紧密结合,以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预制构件的生产周期、运输时长以及现场存储条件等多重因素,从而避免构件的积压或短缺现象。构件的积压将直接导致存储成本的增加以及资金占用成本的上升,而构件的短缺则可能引发施工进度的延误,进而增加额外的赶工费用。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对于有效控制装配式建筑的造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准预测需求、合理安排采购时机与数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确保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

2.3施工阶段

2.3.1施工组织优化

施工顺序的合理安排对于提高施工效率至关重要。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根据预制构件的特点及安装要求,对施工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交叉作业与等待时间。例如,在预制构件安装过程中,可采用流水作业方式,显著提升安装效率。同时,加强现场管理,合理调配施工人员与机械设备,避免窝工现象的发生。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可以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

2.3.2变更管理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对变更的严格控制尤为关键。由于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一旦发生变更,可能导致构件的重新生产与修改,进而增加成本与工期。因此,对于必要的变更,应及时进行费用核算与调整,并与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与协商。在变更实施前,应全面评估其对造价与工期的影响,确保变更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结语

EPC模式为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通过实施精细化的管理策略,能够实现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优化,有效控制造价,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异.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精细化探究[J].山西建筑,2021,47(24):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