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
究屈幸翰
梧州学院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联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KY0666
摘要: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高质量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高质量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对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首先需了解其构建背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同时西江流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腹地,并向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其次是遵循背景确立工作原则并构建指标框架,即依照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可针对性原则,构建起以经济发展能力、社会与生态环境、旅游与交通状况为一级指标,内含经济水平等 7 个二级指标、经济总量等 30个三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为全面系统构建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指明珠江-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地理范围涉及珠江流域与西江流域,跨越多个省份。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作为全球制造业和外贸中心,辐射效应极强。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链完善,尤其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全球竞争力。西江流域地区经济增速较快,虽然整体经济总量较小,但在资源开发、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该地区紧邻东南亚,具有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天然优势。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转型压力和生态环境挑战等问题。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创新力度和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未来该经济带将在中国西南地区发挥更加重要的经济辐射作用,为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因此,亟待建立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引领与指南。
二、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背景
珠江—西江经济带覆盖省份较广,包括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地理区域跨度大,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显著。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明确经济联系的强弱、性质和主要发展动能。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必要评估工具,能够定量分析区域间的经济互动程度,进而评估发展现状与潜力。
(一)构建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加快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迫切需求
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其产业升级和外溢效应为西江流域带来机遇,强化经济联系成为必然。西江流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互动不足,存在“资源丰富但产业链短缺”的困境。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政策都强调区域协作,推动构建经济联系评价体系可以实现科学规划和资源优化配置。
(二)构建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多维性需求
经济联系不仅包括贸易和投资,还涉及物流、人力资源、科技合作等多个方面。要全面衡量经济带内各地区的联系强度与质量,需要一套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在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各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构建评价体系能够阐明哪些地区经济联系紧密或松散的情况。同时,西江航道、铁路、公路网络的完善,珠江三角洲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西江上游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流动之间的联系是该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基础,上述评价指标也需重点关注。
(三)构建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制定区域经济协同规划的政策需求
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等政策文件强调区域合作与资源优化配置,而经济联系是衡量政策成效的重要维度。珠江—西江经济带涵盖多个省份,地方政府希望通过量化分析明确经济协作的重点领域和潜力,增强区域协同的有效性。珠江-西江经济带内存在显著的经济发展梯度差异。如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巨大,而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在衡量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关注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否均衡,以及经济联系对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是否起到积极作用。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内涵
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经济互动的广度、深度和质量等多维度出发,设计一套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用于定量和定性评估经济带内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一)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目标
衡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通过指标体系定量化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动,包括贸易、投资、交通、技术流动等,评估经济联系的深度与广度。重点衡量珠三角地区与西江流域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产业协作,揭示经济联系的核心纽带和关键领域。
指导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不仅是描述经济现状的工具,更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依据,帮助发现经济联系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发展重点与协作方向。通过分析经济联系的质量和结构,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产业的优化布局,实现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均衡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考虑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以保障经济联系的可持续性。
(二)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涵
系统性与综合性。经济联系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系统,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个全面反映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的综合评价框架。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指标设计需要以经济理论和实际发展特征为基础,确保科学合理。同时数据的可得性与评价的可操作性也需充分考虑,以便为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政策制定提供实际支持。
动态性与时效性。经济联系随着时间、政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指标体系需具备动态监测的能力,能够反映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特征,为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多重维度
经济维度。反映区域间的经济活动强度和协同程度,核心指标涵盖:贸易联系,包括区域间的商品和服务流动总量、结构及其增长情况;产业协作,包括产业链上下游分布的关联度、产业转移情况;投资联系,包括跨区域投资规模、投资领域分布、资本回报率等。
交通与物流维度。交通与物流是经济联系的基础支撑,其主要指标涵盖:交通通达性,包括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设施的覆盖率和便捷程度;物流效率,涵盖货物运输时间、物流成本、运输量及主要流向。
技术与创新维度。科技与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合作的重要推动力,相关指标涵盖:技术流动,包括技术转让、专利授权及研发合作的数量与质量;创新协作,包括跨区域创新平台数量、高校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强度。
社会与人口维度。人力资源的流动和社会合作反映区域经济联系的人文基础,相关指标涵盖:人口流动,包括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规模与方向;社会合作,包括跨区域教育、医疗、文化交流的强度与效果。
生态与资源维度。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效率是评价的重要维度,主要指标涵盖,资源共享与利用效率,包括水资源、能源等跨区域调配情况。生态影响,包括跨区域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如碳排放、污染治理等。
四、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确保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状况,并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平衡区域特性与整体发展需求,最终为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和政策参考。以下是具体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坚持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指标体系分类评价
经济联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系统,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从多方面全面衡量区域间的经济互动。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交通、技术、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全面反映经济联系的强度、广度和质量。指标设置应有层次性,从宏观如区域经济总量到微观如产业链协作细节,以便揭示联系的全貌和细节。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区域合作是多方协同的结果,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区域间的协同关系。关注珠三角与西江上游各省区在经济、技术、资源等领域的合作紧密度,突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目标的平衡,避免过分追求某一领域而忽视其他方面。
(二)科学性原则:展现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现状
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符合经济学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权威性。指标的选取需基于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理论,保证经济联系特征的科学反映。指标的量化基础是数据,需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可比性。指标设计需要有内在逻辑,避免相互矛盾或重复。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用于不同区域间或不同时间点的对比分析,便于横向和纵向研究。指标定义、计算方法需统一,以便实现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科学比较。构建指标时应确保其在不同年份具有可比性,从而分析经济联系的变化趋势。
(三)针对性原则:鼓励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珠江-西江经济带有独特的区域特征,指标体系应针对其经济联系的主要特征和问题进行设计。考虑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外溢效应与西江流域资源禀赋差异,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联系类型,如产业链转移、物流、技术合作等设计指标。关注珠江-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产业协作不足、交通互联互通不畅等,将其纳入评价体系。
(四) 动态性原则:注重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指标体系的迁移性
经济联系具有时空变化特性,指标体系应能适应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指标应具备动态反映经济联系变化的能力,例如跨区域贸易总量、技术合作的年度变化。体系设计需兼顾未来发展趋势,涵盖新兴产业合作、绿色经济联系等指标,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应注重经济联系对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影响,强调绿色发展理念。纳入资源消耗、碳排放、污染治理等与经济联系相关的生态指标。设计指标时考虑到经济联系对区域长期发展的正负面效应,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
(五)可操作性原则:提高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指标评价质量效率
指标体系应具备实际应用价值,能够通过明确的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得出直观的评价结果。指标选取应考虑现有数据的获取难度,避免过于依赖难以收集的数据。尽量减少过于复杂或冗余的指标,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指标,保证体系的实用性。优先选择能够用数据表征的定量指标,辅以必要的定性指标。
五、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的内涵和特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维度,选取了30个指标构建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应用该指标体系,不仅能够衡量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够为该经济带如何创新性发展区域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六、结论
本文借鉴了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对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进行新内涵的界定。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然较少,且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本文在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引下,尝试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但是尚未应用于实践检验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总体而言,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能够有效地指导区域经济的评价,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创新升级,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芳,王秦. 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中国软科学, 2024, (S1): 182-190.
[2]杨珊珊. 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11市的PVAR研究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2, (09): 99-101.
[3]安永景,王爱花,周泽奇. 产业集聚、空间关联与协同定位——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例 [J]. 现代城市研究, 2022, (03): 124-132.
[4]旷爱萍,蒋晓澜. 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35 (08): 49-58.
[5]郑海燕,崔春山.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 [J]. 商业经济研究, 2019, (14): 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