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高校安全稳定的压舱石
陈刚
西南交通大学 611756
摘 要:发展与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校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的表现和发展态势,对社会安定团结和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构成了巨大威胁。加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重点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力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引领,切实构建全面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安全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01).]。这迫切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展现崭新的工作风貌,采取更加有力的新举措,以应对挑战,把握机遇。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不仅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前提基础,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工作在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坚强后盾,是全方位守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全能手、多面手,更是保障高校安全稳定的压舱石。因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主导力作用,强化思想引领,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融入高校思想安全、政治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安全、学生安全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各个环节,切实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创新实践。
一、确保高校安全稳定,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其核心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坚定不移做到“四个服务”,确保高校思想稳定、政治稳定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构筑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的根本保障,是确保高校办学治学过程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先决条件,更承载着为党和国家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任务。在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进程中,务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压舱石作用,并将其置于基础性、战略性高度,坚定不移地做到“四个服务”:一是为人民服务,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宗旨,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深入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事业进程,确保改革成果广泛惠及全体师生,切实做到教育服务于人民;要坚持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教师贴近学生,将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真结合、真面对等要求深度融合,形成教育教学的强大合力;要坚持深化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创新力转化,全面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服务矩阵,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安定贡献应有力量。二是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要坚决维护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筑牢政治堡垒,将讲政治、顾大局贯穿于办学治校始终,确保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现,自觉树立为党治国理政提供科研力、创新力和人才智力的发展使命、历史使命和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教育力量。三是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学校办学理念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全社会和谐安定大局保持高度一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因此,高校务必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功能,深入宣传贯彻主流意识形态,让师生在教学求学用学的道路上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自信昂扬、平和坦荡的心态为党和国家民族的事业开辟新篇章、创造新辉煌。四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要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立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涵引领力、助推力和感染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高校意识领域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85.]。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前沿,既是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的重要阵地,又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斗争的重要战场。因此,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国际形势新变化、社会环境大变革、互联网全面普及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党委必须坚决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牢牢掌握宣传舆论阵地的主动权。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建”“管”“教”三者并重,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原力,打造一支讲政治、守纪律、顾大局的高校意识形态战地队伍和宣传舆论阵地队伍;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基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时代新风净化校园网络空间,加强校园意识形态领域和舆论阵地的监管;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祖国观、民族观,切实提升师生群体对错误意识形态及歪曲行为的辨识力、抵抗力和纠错力,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高校意识形态环境。
二、确保高校安全稳定,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好关键群体
教师、学生既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输出者和接受者,更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主要群体。因此,高校应当紧密围绕师生的实际需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塑造,以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谐有序。
(一)要把握好教师的角色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意识形态教育的输出者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力量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塑造的引领职责。为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需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深化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元化发展,创新和创造性地开展红色经典主题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等活动,强化“四个意识”,切实提升广大教师的政治认同感、价值实现感和情感归属感,全方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二是要实现教师队伍思政工作全覆盖,构建“学校党委-学院党委一系(教研室)党支部-教师个体”四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党委抓方向管动态、学院党委抓部署强监督、支部抓落实强执行、个人抓学习重思考”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习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全过程考评制度,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基本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考评的首要内容,贯穿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抓教师队伍这一关键群体,才能有效保证高校意识形态输出渠道的正统性、内容的准确性、思想内涵的政治性,从而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要把握好学生的角色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受者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捍卫者
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输出的核心受众,应当自觉成长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捍卫者和守护者。因此,高校需要强化对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品格行为塑造与平和心态养成:一是创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和爱党敬党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党的政治理念同向同行,让学生的行为动态与党的政治生态保持高度统一;二是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着眼于厚植爱国情怀、培育科学精神、增强历史担当,矢志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促进教育场景与校园生活场景的有机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延伸至园区、食堂、操场等地,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耳濡目染,自觉成长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捍卫者和校园和谐稳定的保卫者。
(三)要重点掌控师生群体中的弱者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对弱势的群体。高校作为一个人员结构复杂的综合环境,自然存在此类现实情况。但要说明的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并非仅限于经济贫困的学生群体,也涵盖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和身心患有疾病的师生群体等。鉴于这些群体因自身“弱势”特性所展现的特殊需求,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和保护对象。针对高校中的弱势群体,首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自信、向上、乐观的心态品格;其次秉持人文关怀的理念,加强关注、关爱和关心,多站在高校中弱势群体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世界,体悟他们的情感;最后要适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手段,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心态和坚强的心理素质。
三、确保高校安全稳定,思想政治工作要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
健康的校园氛围是高校安全稳定的文化基础,也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内涵动力。加强高校校园氛围建设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精准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质内涵和具体表现。
(一)充分发挥思政主导力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内涵提升
大学精神,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中国高校中的集中体现便是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在推进高校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内涵的深化与提升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作用,将其作为大学精神建设的强大引擎和坚实支撑,通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得以进一步凝练高校精神内涵,使之更加鲜明、深刻,富有时代特征。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引领高校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二)全面构建思政多元育人机制,推进多角度互融共进的校园学风养成
优良学风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的文化保障,加强营造高校优良学风的重点在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培养、多元育人的先导作用。高校应紧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实现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全面覆盖与多维度渗透。通过构建思政多元育人体系,力求在学生思想深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和深根固柢,从而在学风培育的每一个环节,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促进优良学风的原始积淀与持续发展。
(三)创新运用网络思政手段,切实发挥主流文化网络引领、线上净化作用
网络领域安全,作为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核心挑战与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单纯强化网络安全的监管措施,虽为必要之举,却难以触及根本。为实现网络安全标本兼治的深远目标,我们必须超越监管层面,着重于引领网络文化的正确导向,牢牢把握网络文化主导权。一是应积极探索网络宣传的新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传播手段,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更具时代感与时效性;二是将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上平台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思想共鸣;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案例与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和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相融合,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现实场景与历史画面的对比效果,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的感染力和引领力;四是构建网络主流文化矩阵,形成一张覆盖广、影响大的主流文化发射网,以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文化姿态去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走向,以坦诚平和、服务人民的文化心态去疏导和净化网络文化内涵,致力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总体而言,加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关键在于深入依托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其主导力作用和压舱石作用,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贯穿始终的鲜明主线。唯有坚持不懈地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能从根本上筑牢校园安全稳定的坚固防线。
参考文献
[1]高岳仑,姜晓丽.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高校稳定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5):73-75.
[2]车广杰,王建宇,杨振彪,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中的作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22):457+460.
[3]张敬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障高校安全稳定[J].平原大学学报,2007(04):30-32.
[4]谢太平.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EB/OL]. 2018-10-23,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023/c49150-30358025.html.
[5]车五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安全稳定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3):243-244.
[6]杨晓慧,张泽强.“四个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