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人工种草技术和管护措施探析
梁留喜
科尔沁右翼前旗草原工作站 内蒙古 兴安盟137400
摘要:草原人工种草技术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在草原地区选择适宜的草种进行种植,并通过整地、施肥、播种、灌溉等措施,促进草地快速恢复、生产力提升的技术手段;而草原人工种草管护是指在人工种草后的草地上,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确保草地健康生长和长期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探讨草原人工种草技术实施策略及其管护措施,重点分析了适宜草种的选择、整地施肥、播种密度以及灌溉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细节,同时讨论了除草、牧草管理、草地轮牧与休牧以及水土流失防治等关键管护措施,以期大幅提高草原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草原;人工种草技术;管护措施
引言:草原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然而,草原生态环境容易因为过度放牧、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出现恶化态势。人工种草作为一种有效的草原恢复手段,在现代草地农业中应用广泛,它可以有效提高草地生产力。不仅能改善草地生态环境,还能增加草原牧草产量,为我国草原畜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持。本文将从草原人工种草技术的实施策略和管护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我国草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一、草原人工种草技术实施策略
(一)选择适宜的草种
选择适宜的草种是草原人工种草技术实施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草地恢复和生产力提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选用耐旱、耐寒、耐践踏的草种。例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优先选择有较强的水分利用效率、适应性和耐旱性强的草种,如羊草、苦荬菜和黑麦草;在温湿气候较为适宜的地区,可选择生长较快的禾草类品种,如白三叶和紫花苜蓿,这些草种能提供丰富的饲料资源,还能通过其根系固氮,提高土壤肥力。
(二)整地与施肥
整地是人工种草的重要前期准备工作,通常采取深耕松土,保证土壤疏松,便于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对于荒草地或退化草原,首先要进行土地平整,确保土壤松散通透,避免过度耕作造成土壤板结。例如,在干旱地区,可考虑施用有机肥料(如腐熟农家肥)约5000-8000公斤/公顷,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其保水能力;而在湿润地区,建议使用氮、磷、钾等化肥,施肥量可根据土壤养分水平来调整,常见施肥比例为氮肥80-120公斤/公顷,磷肥30-40公斤/公顷,钾肥40-60公斤/公顷。施肥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播种前或者在秋季草地休耕期进行,以提高草种发芽率和生长速度。
(三)播种密度与方式
根据草原生态类型、种植目标和草种特性选择播种密度与方式。通常情况下,细小种子的播种密度控制在20-30公斤/公顷,如羊草、白三叶等;而较大种子如苜蓿、燕麦等,播种密度则为40-60公斤/公顷。对于饲草产量要求较高的区域,播种密度可适当提高10%-20%,以确保高覆盖度和产量。
播种方式主要有条播、撒播和混播三种。其中,条播适用于坡度较大的草原地区,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行距一般为15-30厘米;撒播适用于平坦地区,能够迅速实现大面积覆盖,但需要结合滚压确保种子与土壤接触紧密,提高发芽率;混播则适合多种草种搭配种植,例如豆科与禾本科的搭配,提高土壤肥力和饲草营养价值。
(四)科学灌溉
草原人工种草应根据降水量、气温及土壤状况确定灌溉频率与水量。通常需要在播种后的前两周内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以促进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一般来说,灌溉量应达到每公顷30-40立方米,以确保土壤表层湿润;随着草地逐步成型,灌溉量可适当减少,但仍需保持每月30-50毫米的水分供给,以支持草地的健康生长。在灌溉方式上,喷灌和滴灌是较为高效的选择,尤其是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喷灌能够均匀地覆盖大面积草地,适用于平坦的草原,而滴灌系统则通过精确控制水量,减少水分浪费,适用于土壤渗透性差的区域。此外,灌溉时间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避免中午高温时灌溉造成水分蒸发过快。
二、草原人工种草管护措施探析
(一)及时除草
杂草不仅会与草种争夺水分、养分和阳光,还可能成为病虫害源头。一般来说,草种播种后3-4周内是杂草生长的高峰期,此时应进行首次除草。在杂草较为严重的地区,初期可以采用人工除草或机械除草,避免过多杂草种子播入土壤,以减少未来杂草滋生。随着草地的逐步建立,可适当使用化学除草剂,如草甘膦、灭草松等进行除草,但要注意选择对草种无害的除草剂,并严格控制使用量。以草甘膦为例,一般使用浓度为1-2%的溶液进行喷洒,且尽量避免在风力较大或气温较高的时段使用,以防药剂扩散到草种上影响生长。为确保除草效果,通常每年除草1-2次,尤其是在草地生长旺季前后。
(二)定期修建和牧草管理
草地在经过一段时间生长后,草株密度、草高等指标容易出现不均衡,需要通过修建来调整优化。修建时间一般选择在草地生长旺季之后,通常在夏季或秋季进行,尤其是在草地草高达到30-4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修建,之后可根据草地生长情况适时进行2-3次修建,从而促进草地分枝和侧根发育,增强草地的覆盖度和产草量。同时,需合理安排草地放牧周期和放牧强度。适当的休牧期(一般为3-4个月)能使草地得以恢复。
(三)草地轮牧与休牧
草地轮牧与休牧是提高草地利用效率和保持草地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轮牧周期应根据草地生长状况与牧草恢复能力设定,按季节在不同草场依次轮回或循环放牧,能让草场有足够时间恢复生机。例如,每个牧区的草地在一个周期内轮流放牧,每次放牧时间不超过一定的天数,而轮换周期一般为数月至一年不等。休牧则一般在春季牧草返青期和秋季牧草结实期实行,避免牧草在关键生长时期被过度啃食。
(四)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在坡度较陡的区域可开挖鱼鳞坑,能有效拦截雨水、减缓坡面径流。治沟工程中,应修建淤地坝、拦沙坝等,使泥沙淤积在坝内、减少沟谷侵蚀。同时,通过植被覆盖提升草地抗风蚀和抗水蚀能力,例如种植沙棘等能有效固土护坡的植物。
结语
草原人工种草技术和管护措施的实施能够显著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提升牧草产量,为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可有效推动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促进草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重效益。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草原种草技术创新推广,提升草原生态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施昌玉.草原人工种草技术和管护措施研究[J].种子科技,2024,42(06):58-60.
[2]严俊,谢文栋,高科,等.藏北高原区域化高产优质全程机械化人工种草技术的推广[J].现代畜牧科技,2024,(0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