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庹忠民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两河口镇初级中学 邮编:723506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升策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小组合作学习成为重要教学形式。然而在实践中,常面临诸多问题致使效果参差不齐。本研究将细致探讨影响其有效性的学生、教师、合作任务、小组构建等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强的优化小组构建、明确任务、加强教师引导、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助力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影响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在小组合作时表现出较低的参与热情。他们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害怕在交流中犯错,因而不敢主动表达见解。同时,不少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交流技能。有的不善于倾听他人发言,有的难以条理清晰地阐述自身想法,这使得小组讨论容易陷入混乱,无法聚焦核心问题,严重阻碍了合作学习效益的达成。
(二)教师因素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深度和组织能力至关重要。若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不合理,引导不到位,无法精准把握合作时机,可能使合作流于形式。而且教师对小组讨论的干预程度若拿捏不准,过度干预会抑制学生自主性,放任则易让小组陷入困境。
(三)合作任务因素
任务难度是关键,过难易使学生无从下手,产生挫败感;过易则缺乏挑战性,学生无需合作就能完成,难以激发思维碰撞。任务的明确性也不容忽视,若任务表述模糊,学生不清楚目标,会在合作中迷失方向,降低效率。
(四)小组构建因素
小组规模大小影响互动效果,规模过大交流机会不均,过小则资源与观点有限。成员搭配不合理也会有问题,如全是成绩相近或性格相似的学生,不利于优势互补与多元思维交流,难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阻碍学习有效性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优化小组构建
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以及学习风格等多方面因素,以此为依据进行综合性分组。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 4 - 6 人为佳,这样的规模能够保障每个成员都有充分的发言和交流机会。在成员搭配上,注重多样性与互补性的结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巧妙组合。比如,把数学思维敏捷、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让前者能够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帮助后者逐步提升;同时,将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和较为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搭配,借助外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内向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通过这种优化组合,营造出积极活跃、互帮互助的小组学习氛围,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筑牢根基,充分激发小组的整体学习潜力与活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有所收获与成长[1]。
(二)明确合作任务
在设计合作任务时,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并充分考量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任务的难度设定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和合作就能轻易完成,从而无法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与合作热情;也不能太过复杂,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产生挫败感而失去参与合作的信心。例如,在学习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这一章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合作任务: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 20 件,每件盈利 40 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 1 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 2 件。让小组探讨如何建立方程模型来计算商场每天的盈利额与衬衫降价幅度之间的关系,并求出当盈利达到最大值时衬衫的降价金额。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用清晰、简洁且准确的语言详细阐述任务要求,明确告知学生任务的完成标准以及时间限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时间规划,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讨论、分析与计算,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攻克数学问题,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三)加强教师引导
在合作学习伊始,教师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任务要求、合作规则以及预期达成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快速且顺利地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例如,在开展 “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 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前,教师要清晰地说明本次合作是要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探究不同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强调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尊重他人的观点,遵守小组讨论的秩序。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一旦发现小组讨论陷入僵局,如在讨论 “如何利用已知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时,学生们因思路局限而无法继续深入,教师应及时介入,巧妙地给予启发和引导。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相关知识,如三角形的内角和、边的关系等,或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已知条件,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如从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角度去思考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途径。教师还要注意引导的方式和方法,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自主探索的机会,避免过度干预,又要确保小组合作始终沿着教学目标的方向推进,防止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陷入无意义的争论,从而保障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小组合作的成果,更要重视合作过程。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如学生在合作中的参与度、贡献度、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例如,在小组完成数学建模任务后,教师先评价模型的准确性与创新性,再由小组成员自评在团队中的表现,最后小组之间互评合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通过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激励学生不断改进,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结语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提升需多方面协同努力。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相应策略实施,能为学生营造更优学习氛围,促进其数学思维与合作能力发展。但在实践中仍需不断探索创新,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策略,持续关注学生反馈与学习成果,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最大价值,为学生数学素养的长远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宝琳. 浅谈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应注意的问题[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