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交恐惧到网络群体极化:大学生社交行为中的逃避机制与思想极化
唐少东 胡星宏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项目名称:“三全育人”格局下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编号:2024FDYZXB09
项目号:建立支持性同辈社群:改善大学生“社恐”的团体干预策略 编号:2024FDYZXB03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恐惧个体在虚拟平台上的社交行为与思想极化现象日益显著。社交恐惧是一种由对社交互动的强烈焦虑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担忧所驱动的情绪反应,导致个体在面对面社交中回避互动,转向网络社交作为应对机制。本文通过探讨社交恐惧如何通过逃避机制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而加剧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分析了信息茧房效应、回音室效应以及社交群体认同如何推动社交恐惧个体思想的极端化。研究发现,社交恐惧个体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行为不仅减轻了他们的社交焦虑,但也促进了对极端信息的认同,进一步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本文的研究揭示了社交恐惧与网络群体极化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强调了心理干预、情绪调节训练及社会支持在减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的干预和教育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社交恐惧;网络群体极化;信息茧房效应;回音室效应;社交回避;心理干预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与问题
社交恐惧的定义与表现症状
社交恐惧(Social Fear)是一种由对社交互动的强烈焦虑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担忧所驱动的情绪反应。社交恐惧的核心机制是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担忧,个体通常会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中会遭到负面评价,从而导致强烈的不安和焦虑。这种焦虑通常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回避和逃避行为。社交恐惧个体通常会回避公开场合的发言、避免与他人眼神接触,甚至避开一些正常的社交互动,如聚会或集体活动等。这种回避行为的本质是为了避免焦虑和不适,从而让个体暂时减少不安和压力。
在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是高职学生中社交恐惧呈现上升趋势,通常会对学业、社交互动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因害怕面对他人评价,而回避课堂发言、集体活动及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从而导致其学业成绩、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1]。此外,社交恐惧个体在心理上可能经历孤独感、低自尊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交回避行为。
网络群体极化的定义与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Internet Polarization)是指个体在网络平台上的思想和行为趋向于极端化,尤其在政治、社会等敏感议题上,个体的观点变得极端且对立。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广泛使用,导致人们往往仅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这种信息选择性接触加剧了个体思想的单一化和极端化现象。网络群体极化不仅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还可能导致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加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2]。
在高职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尤为明显。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进行社交互动和信息获取。然而,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系统往往根据用户的兴趣推送内容,这导致个体只接触到符合自己观点的群体和信息,从而形成所谓的“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逐渐趋向极端,尤其是在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上,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变得愈加严重[3]。
社交恐惧与网络群体极化的关系
社交恐惧与网络群体极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社交恐惧个体通常由于害怕面对面社交中的焦虑,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建立联系。网络社交不仅提供了社交恐惧个体所需的匿名性和安全感,还使他们能够通过虚拟身份表达自己。然而,网络平台也可能加剧他们的思想极化。社交恐惧个体通过选择性接触与自己观点相符的社交群体,进一步加深了思想的单一性和极端化,这一过程可能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加剧。
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交恐惧和网络群体极化对他们的社会认知、情感调节以及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交恐惧个体可能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可能变得封闭和极端。因此,研究社交恐惧与网络群体极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探讨社交恐惧如何通过逃避机制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而加剧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具体来说,本文将分析社交恐惧个体如何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情感调节和自我呈现,探讨这种逃避行为如何导致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和思想极化。通过这种分析,本文将揭示社交恐惧个体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行为如何推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论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
通过社交恐惧的理论框架,探讨其对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影响。
阐明社交恐惧如何通过逃避机制,促使个体在网络平台上寻求认同与归属。
分析这种逃避行为如何加剧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特别是信息茧房效应和回音室效应在社交恐惧个体中的表现。
二、社交恐惧个体的网络行为与群体极化机制
1. 社交恐惧的心理机制与逃避行为
社交恐惧(Social Fear)是一种由对社交互动的强烈焦虑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担忧所驱动的情绪反应[4]。这种恐惧源自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担忧以及在社交场合中可能遭遇的负面评价的恐惧。社交恐惧个体通常回避面对面的社交情境,避免和他人发生过多的互动,以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
这种逃避行为并非完全消极,实际上是个体对焦虑的应对机制之一。社交恐惧个体通常会通过采取回避行为来保护自己免受潜在的负面评价,从而实现情绪的暂时调节和减轻焦虑。然而,长期依赖这种逃避策略会导致个体缺乏社交技能,甚至加剧社交焦虑。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社交恐惧个体逐渐转向虚拟空间,以此替代面对面的社交互动。
在网络社交环境中,社交恐惧个体通常认为虚拟社交互动比面对面的互动更加可控,社交压力较小。网络提供了匿名性和可编辑性,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需求调整社交行为和互动方式。这种逃避现实社交的行为在短期内可能缓解焦虑,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加剧个体对现实社交的恐惧。因此,社交恐惧个体的网络行为不仅是一种对社交焦虑的应对,更是其逃避社交恐惧症状的方式。
2. 网络群体极化与信息茧房效应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个体在集体讨论或互动中,由于群体成员共享相似观点和信念,最终形成更加极端的立场[5]。这一现象在社交恐惧个体的网络行为中尤为显著。社交恐惧个体倾向于加入和自己观点一致的虚拟群体或论坛,这些群体通常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情感支持作用。然而,由于信息的过滤机制,个体在这些群体中往往只接触到与自己意见一致的内容,忽略或排斥与自己立场相左的信息,从而形成了“信息茧房”效应。
信息茧房效应是指个体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由于选择性接触或算法推荐机制的作用,逐渐暴露于单一或偏向某一立场的信息中,导致信息的片面性和认知的闭塞。社交恐惧个体在网络上由于回避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声音,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的循环,进一步强化已有的认知模式,减少认知冲突和多元观点的接触。
这一机制的作用不仅限于信息的过滤,还表现在情感共鸣的层面。社交恐惧个体在网络社交中更容易被情感共鸣所吸引,尤其是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群体成员的认同和支持可以显著减少个体的焦虑感。这种情感共鸣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个体接受并强化群体的极端观点,使其思想逐渐趋向极端化。
3. 回音室效应与社交群体认同
回音室效应是社交恐惧个体在网络互动中的另一种典型表现。这一效应指的是在封闭或相似观点的社交圈子内,个体的观点得到不断强化,并最终形成极端的立场[6]。社交恐惧个体因为对社交压力的回避,倾向于选择加入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认同的虚拟社交群体,这些群体中的成员往往持有与个体相似的观点和态度。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社会认同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同时也使得其认知结构趋于封闭。社交恐惧个体在群体内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极其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支持使得他们更加依赖群体的观点,并对外界的反对声音产生排斥。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在群体内不断强化自己的立场,逐渐形成对立和极端化的观点。这种回音室效应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现象,更是情感和社会认同的驱动结果,使得社交恐惧个体的网络行为和思想趋向极化。
4. 网络群体互动与思想极化
社交恐惧个体在网络中的群体互动与思想极化密切相关。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网络平台,社交恐惧个体能够找到情感支持并建立群体认同感。与他人观点一致的互动和对话提供了情感上的安全感,个体的焦虑情绪得以释放。然而,过度的情感支持也可能让个体产生认知上的偏向,强化对群体内极端立场的认同。
网络群体中的互动不仅限于简单的信息交流,更包括情感共鸣和社会认同的强化。社交恐惧个体在群体互动中获得的认同感,促使他们倾向于接受更极端的观点,并通过不断的互动进一步固化这些观点。群体互动中的情感共鸣和观点一致性,是推动网络群体极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社交恐惧个体在网络群体中深入参与,他们的观点逐渐趋向极端,这种思想的极化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认知层面,还表现在情感和行为层面。社交恐惧个体的网络行为在群体认同的推动下,最终可能导致他们对某一问题形成极端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偏向。
三、社交恐惧与网络群体极化的心理机制
1. 情绪调节与认知偏差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和行为策略调控情绪体验的过程。对于社交恐惧个体而言,情绪调节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往往面临较高的社交焦虑和情绪不适。在面对现实社交时,社交恐惧个体通常感受到强烈的焦虑和紧张,甚至会产生回避行为,而在网络平台中,他们通过虚拟身份和在线互动的方式进行情绪调节[7]。
社交恐惧个体可能通过网络社交来缓解社交焦虑。例如,在社交媒体或论坛中,他们能够以匿名或部分匿名的身份参与交流,避免了面对面社交中产生的压力和情绪冲突。这种调节方式虽然能够暂时减轻焦虑,但长期依赖网络社交来应对情绪问题可能会导致更为极端的情感依赖。社交恐惧个体可能通过频繁的在线互动寻求情感支持和认同,这种情感支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强化他们对极端信息的依赖,进一步加剧网络群体极化。例如,在一些极端化的社交群体中,个体的情感需求和认同感得到满足,但他们也可能因此更加坚定自己的极端观点,从而走向思想的极化。
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信息加工和决策过程中,偏离客观事实的系统性误差。社交恐惧个体在网络社交中的认知偏差表现为他们倾向于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强化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这种偏差性的信息接收不仅能够减轻社交恐惧个体的焦虑感,还能够使他们更加坚定自己原有的信念和观点,从而加剧网络群体极化。
社交恐惧个体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往往高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认为自己在社交互动中会被排斥或嘲笑,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支持他们立场、能够给他们带来安全感的信息。其次,他们可能存在选择性关注的偏差,只关注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忽略或排斥反对意见。长此以往,这种偏差加剧了个体对极端观点的认同。此外,社交恐惧个体可能过度解读他人言辞或行为中的负面信号,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消极情绪,导致更加极端的社交行为和思想模式。
2. 自我呈现与网络群体极化
自我呈现理论指出,人们在社交互动中会有意识地管理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展现自己希望别人看到的一面。社交恐惧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度的自我意识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往往难以展示真实的自我[8]。因此,他们通过虚拟身份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我呈现,以减轻现实社交中带来的焦虑感。
在网络社交中,社交恐惧个体能够通过选择性展示自己的某些方面(例如外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来构建一个理想化的虚拟身份。这种理想化的虚拟身份不仅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还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网络群体的认同。当他们通过这种虚拟身份加入特定的社交群体时,群体成员的认同和支持成为他们的心理需求的重要来源。尤其在极端群体中,个体通过加入具有一致立场和观点的群体,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加剧他们对极端观点的认同。这种认同感促使社交恐惧个体形成极化的思想和态度,并进一步推动网络群体极化的加剧。
社交恐惧个体的虚拟身份不仅是他们逃避现实社交焦虑的工具,还在网络社交中形成了与特定群体认同的互动。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通过加入特定群体来获得社会认同,并在群体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9]。在网络社交中,社交恐惧个体通过群体认同获得情感支持,强化他们对群体极端观点的认同。这种认同与自我呈现相互作用,推动了他们思想的极化。
当社交恐惧个体在虚拟空间中构建的理想化身份获得群体认同时,他们可能会在群体内形成强烈的情感纽带,并在这种情感支持下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这不仅加剧了他们在群体中的思想极化,也推动了群体内部对外部意见的排斥,从而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
四、讨论与启示
1. 社交恐惧对网络群体极化的推动作用
社交恐惧个体常常因害怕他人评价和负面情绪而回避现实社交活动,从而转向网络空间寻求更为安全和舒适的社交环境。这一逃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通过网络社交,社交恐惧个体能够避免面对面的社交挑战,从而减少焦虑感。然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群体性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极端化信息和观点,进而在情感和思想上趋向极化。
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恐惧的这一特征尤为显著。大学生正处于身份认同和社会互动的重要发展阶段,社交恐惧个体常因害怕无法融入群体或受到同伴排斥,而更加依赖网络社交平台。随着他们在虚拟空间中建立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并获得群体认同,极端观点的认同和传播逐渐加剧。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在网络社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社交恐惧个体因逃避现实社交的挑战,往往陷入这些自我强化的网络空间,进一步加剧了思想的极化。
这一现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及学术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网络群体极化可能导致社交恐惧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更加孤立,减少与他人、特别是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的机会,从而加剧心理困扰和情感障碍。其次,社交恐惧个体的思想极化可能影响他们的学术态度和学习动力。例如,极端化的观点可能让他们对学术讨论产生排斥感,降低其接触多元信息和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学术表现。
2. 应对策略与干预建议
针对社交恐惧的心理干预应综合考虑个体的情绪调节、认知偏差和社交技能。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被广泛应用于社交恐惧的治疗中,尤其是其在改变负性思维模式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效果。通过CBT,社交恐惧个体可以逐步识别并挑战自己对社交场合的过度担忧和消极预测,减少社交回避行为,提升社交信心[10]。
此外,情绪调节训练可以帮助社交恐惧个体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反应。通过学习正念冥想、情绪认知调整等技巧,个体能够在面对焦虑情绪时保持冷静,避免过度依赖网络社交来应对负面情绪。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训练能有效减少社交恐惧个体对虚拟空间的情感依赖,从而减轻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11]。
在大学校园中,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减少社交恐惧个体的网络依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学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交恐惧的症状与影响,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服务。通过组织讲座、心理辅导和团体治疗等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交恐惧的应对策略,减少负面情绪的积累。其次,校园内应鼓励和促进学生进行线下社交互动,尤其是在课堂讨论、社交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等场合中,提供更多与同龄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线下社交,学生可以增强社交技能,逐渐建立自信心,减少对虚拟空间的过度依赖。同时,学校应为社交恐惧个体提供一个支持性强、宽容度高的社交环境,帮助他们在真实社交中体验到归属感和接纳感,进而减轻他们的社交焦虑。
最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对社交恐惧个体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亲友的鼓励和支持,个体能够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认同,缓解社交恐惧带来的困扰。
五、结论
本文首先探讨了社交恐惧与网络群体极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社交恐惧个体如何通过逃避机制影响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从而加剧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其次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社交恐惧和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尤其是对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学术环境的潜在危害。社交恐惧个体因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往往忽视了线下社交的重要性,这不仅加重了个体的孤立感,还可能影响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长时间的网络群体极化可能导致他们的思想更加封闭,减少对多元观点的接纳,进而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社交恐惧与网络群体极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揭示了现代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变化,也反映了网络环境对个体思想和情感的深刻影响。社交恐惧个体通过逃避机制在网络平台上寻求情感支持和认同,从而加剧了思想的极化。为此,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形成“三全育人”格局,通过心理干预、情绪调节训练和社交支持等方式,帮助社交恐惧个体克服心理障碍,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发展,减轻网络群体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海蓝,翟程程,丁国永.山东某医学高校临床大学生社交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09):699-702.
[2] 郭安宁,赵月.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表征、成因及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25(03):86-90.
[3] 刘近,刘鑫.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特征、多重归因及调适策略[J].领导科学论坛,2023,(09):130-132.DOI:10.19299/j.cnki.42-1837/C.2023.09.029.
[4] 谢龙龙,辛欣.大学生“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与有效应对研究[J].科教文汇,2024,(21):177-180.DOI:10.16871/j.cnki.kjwh.2024.21.041.
[5] 张瀚予,丁怡宁,郭思琪.信息茧房效应下用户群体极化形成机理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4,(03):132-144.
[6] 张倩倩.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及治理对策[J].声屏世界,2022,(02):102-104.
[7] 康佳静,姚满团,张帆.大学生数字压力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4,19(14):80-82+106.DOI:10.19738/j.cnki.psy.2024.14.022.
[8] 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Edinburgh: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Press.
[9] 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 W. G. Austin & S. Worchel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33-47). Monterey, CA: Brooks/Cole.
[10] 孙金明.人本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的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社交恐惧的案例报告[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2):41-44.
[11] 林子江,王常绿,林海西,等.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社交恐惧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疗效[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09):1507-1511.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