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媒体时代高校创新思政育人路径探析

作者

黄芮洁

650102199812154567

作者简介:黄芮洁,女,回族,1998年12月15日生,安徽阜阳人。在学术方面,她以地质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该领域的深入探索与研究。在工作中主要分管学生思政、美育、创新创业专项工作。

摘要: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广泛,传播形式丰富多样,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融媒体时代高校如何创新思政育人路径,通过分析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及影响,结合高校思政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提出整合媒体资源、挖掘时代元素、强化师生互动、注重实践育人及构建评估反馈机制等,提升高校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育人;挖掘时代元素;强化师生互动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利用融媒体平台创新思政育人路径,提高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出发,结合高校思政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探讨融媒体时代高校创新思政育人路径的策略和实践。

一、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传播周期缩短,信息更新频率提高。这一特点使得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能够及时获取社会热点信息,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的社会动态和时代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同时,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要求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二)信息传播范围广泛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范围广泛,信息覆盖面积扩大,信息传播渠道增多。这一特点使得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实现信息的全球共享和快速传播。通过融媒体平台,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内容推送给广大学生,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信息传播范围的广泛也要求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必须注重信息的筛选和过滤,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三)信息传播形式丰富多样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这一特点使得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能够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融媒体平台,高校可以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将思政教育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信息传播形式的丰富多样也要求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必须注重形式的创新和多样性,不断探索新的思政教育形式和方法。

二、高校思政育人的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育人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不仅仅局限于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更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劳动技能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教育体系。在思想道德层面,高校思政育人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正确的道德底线和价值取向。在政治素质方面,通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学生将深刻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走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则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此外,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通过体育锻炼、艺术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学生将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而劳动技能的教育,则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根本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要求高校在思政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品德修养。在品德教育方面,高校思政育人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生动有趣的思政教育课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载体,学生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的熏陶和洗礼,逐渐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它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珍视友谊,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个性化发展方面,立德树人同样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成长平台,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更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团结进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必须注重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监测和分析。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和矛盾。同时,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国家观念,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这有助于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此外,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讲述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种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激励,将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创新思政育人路径的策略和实践

(一)整合媒体资源,打造一体化思政平台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整合校内外的媒体资源,打造一体化的思政平台。这一平台不仅应具备信息发布、互动交流、资源共享等基本功能,还应注重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首先,高校应建立专门的融媒体中心,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该中心应拥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包括媒体编辑、技术支持、数据分析等人员,以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和持续优化。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校外媒体机构的合作,引入优质媒体资源,丰富平台内容。其次,融媒体思政平台应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通过优化界面设计、完善功能设置等方式,提高平台的易用性和吸引力。例如,采用简洁明了的界面风格,提供清晰的信息分类和搜索功能,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内容。此外,平台还应注重内容的更新和维护,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避免过时或错误的信息对用户造成误导。为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平台可以引入智能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习惯进行精准推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服务。例如,对于关注时事政治的用户,推送最新的政策解读和国际形势分析;对于喜欢文化艺术的用户,推送相关的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

(二)挖掘时代元素,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挖掘时代元素,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这不仅能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高校应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及时将这些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中。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对当前的社会热点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同时,利用融媒体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和评论文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还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如举办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展览和比赛,让学生在欣赏和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展相关的文化研究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高校还应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还可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和招聘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能力[4]。

(三)强化师生互动,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强化师生互动,提升思政教育质量。通过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活动等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高校应建立线上交流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方便师生之间的即时沟通和交流。教师可通过这些平台发布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和答疑解惑;学生也可通过这些平台向教师请教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和反馈学习情况。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还应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在线问答、知识竞赛、主题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维能力。例如,举办在线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还可开展主题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利用融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思政课程。通过录制视频课程、直播授课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内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思政教育;还可通过丰富的多媒体元素和互动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注重实践育人,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应注重实践育人,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首先,高校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支教等活动;还应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其次,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新项目申报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举办创业大赛活动,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创业项目并进行路演展示;还可开展创新项目申报活动,支持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此外,高校还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活动。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展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举办艺术展览活动,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和创作成果;还可开展文艺演出活动,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风采[5]。

(五)构建评估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思政教育模式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应构建科学的评估反馈机制来持续优化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对思政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估分析来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通过反馈和改进来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首先,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同时也应考虑学生的参与度、满意度等因素。通过定期对思政教育进行评估分析来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其次,高校应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分析这些意见和建议来不断改进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例如,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来了解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满意度和需求情况;还可组织座谈会活动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交流。最后,高校应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监督和检查,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和检查机制来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例如,定期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督查和评估;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通报和整改,通过构建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并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体系。它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些目标和要求的实现,需要从整合媒体资源、挖掘时代元素、强化师生互动、注重实践育人以及构建评估反馈机制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探索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郭红霞.新媒体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7):155-157.

[2]韩军.知情意行视域下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新要求[J].时代报告,2022(39):4-6.

[3]胡海涵.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23:230-232.

[4]赵静.全媒体时代网络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途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0):67-69.

[5]王玮.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实践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