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宋佳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知行实验学校637600
【摘 要】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的公平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拓宽受教育的渠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管理,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现状,阐明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影响,同时浅析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基础教育 教育公平 资源共享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不仅反映出国家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程度,更突出强调实现教育公平任务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教育公平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检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试金石”。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变革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发展的主旋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拓宽受教育的渠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优势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中。[1]教育信息化是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走向公平的必由之路
(一)实现资源共享和机会均等
信息化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着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突破时空的界限和信息的高速流动。借助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打破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地区、少数学校垄断的局面,使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以共享,所有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同等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分为起点、过程和结果均等三个层次。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之间的矛盾,只要达到基本的条件,就有可能实现教育过程和结果的相对公平。它可以通过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受教育者适时提供补偿教育,使他们获得公平的教育效果。
(二)促进个性化教学和学习
教育公平提倡要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权,给个人选择自己所需教育的机会。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做到个性化教学,但教育信息化则可实现这一目标。它不仅能通过海量的教育信息资源,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需要的内容,还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搭建交叉互动的交流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数据信息,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规律,主要包括学生对课文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探究结果,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对有误解偏差的要及时纠正和修正,对有需要完善的要实时补充和完善,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与学习。
(三)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各地区开展多层次和规格的教师培训,则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教师教育领域内的行业联合搭建平台,共建共享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和效益;为具有不同实践经验和教学、学习风格的教师提供得以发挥潜力的空间,如在偏远地区教师,可以极大地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使他们得到充分学习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这不仅突出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地位,更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找到突破口,很多学者也对教育信息化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进行深入探讨。
(一)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方法研究上,国内学者对于现代远程教育关注度最高。一方面,现代远程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更为灵活,突破了时空界限;另一方面,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通信网络、多媒体技术,使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并能无障碍地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延伸了优秀教学资源的作用范围。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使社会成员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二)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信息技术由于无时空和主体限制,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选择。一方面,优质资源共享确保了各地区师生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服务,避免教育过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体现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了解、掌握最新的课程动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等,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接触到各地的优质资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落后于城市教育。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方面,何克抗教授团队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结合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和儿童认知特点等方法,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和资源,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智慧、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实践证明,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四)电子教材促进教育公平
教材的改进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电子教材的出现,引领了教材改革的新浪潮。完善、科学的电子教材集结了大量优秀教师的智慧,可以有效地弥补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矛盾。近十年间,对于电子教材如何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仍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如何发挥电子教材的优势,克服其短处,真正做到促进教育公平值得继续研究。
三、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教育部门必须组织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构成的队伍,注重教学软件与课程相配套,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研制出能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服务的、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资源。教育部门要妥善处理好区域资源网、资源库的关系,要互联互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完善各地的资源服务平台,储存更多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方便广大师生检索下载,为信息交流和教师协作研究提供服务。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教师是消除“知识沟”的中坚力量。要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采用远程培训、送培下乡、巡回培训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具备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操作技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升“数字时代”使用新媒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提倡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工作,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
实现基础教育公平,需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县为主,国家和各省市县以及学校的五级联动,现场与远程协作相结合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装备数量、质量等信息化教学设备资金投入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学校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原则,注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从培养师生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等多方面,对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束语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师资力量等原因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当地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现实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可以在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推广,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等也在不断完善。虽然当前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阻力还比较大,但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教育信息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该研究的队伍中去,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设想在未来会取得更大突破,真正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周春良,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以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2):65.
陶明,现代远程教育视野中的教育公平[J].思想战线,2009(35):111-113.
宋有,刘仁坤.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与教育公平[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5-8.
彭红光,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33-39.
张先梅,浅析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J].华章,2013(12):260-261.
何克抗,余胜泉,吴娟等.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5-18.
章飞,开发电子教材,促进教育公平,引领学习革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