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人教育建设虚拟教研室探索
黄葳
哈尔滨开放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成人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成为创新成人教育教研模式的关键探索。其有效整合高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打破时空局限,通过线上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协作。文章在此结合高校成人教育特点,分析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重要性,并基于可行原则,提出四点建议,旨在促进虚拟教研室充分发挥效用,为高校成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支持,进而为社会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虚拟教研室;资源共享;建设路径
引言:2021年我国相关部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依托其指引,正式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工作。结合通知内容可知,在信息化时代,构建虚拟教研室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策略,也是智能时代背景下值得推广的新型教学教研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智能+、信息化”等路径,突破时间、空间之间的限制,真正实现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协同联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共享,为教师教研活动提供更多支持。
1高校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理念、价值和主要模式研究
1.1建设理念
从建设理念角度来看,虚拟教研室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通过现代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支持,打破传统教学固化刻板教学模式的创新型活动。其通过智能+路径,打破时间、空间制约,实现随时随地教学研究。同时,借助智能化技术,助力教师掌握更多元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并且创新教研形态,共建优质资源,强化教师培训效果,这对于推动师资力量优化有积极作用[1]。
1.2重要价值
从价值方面来看,虚拟教研室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学科共同体属性的有效载体,其基于相同的培养目标或者共同的学术研究意愿形成的相互协作、公开平台。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并辅助完成知识传授,最大限度提升高校基层教学水平。与此同时,虚拟教研室可以提升教师的内驱力,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3主要建设模式
从建设模式角度来看,虚拟教研室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持,并且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模式构建虚拟教研室。其模式较为多样,可以是校内、校际、校企、地方区域、跨省区域合作等多种形态。且内容方面也呈现多样化特点,可以是学科群、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平台等各种类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不同高校会依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建立符合需求的虚拟化教研室。
2高校成人教育建立虚拟教研室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成人教育面临着生源多元化、学习需求差异化等挑战。虚拟教研室可汇聚不同专业教师,针对成人学员特点设计课程。能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基于此,在高校成人教学领域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对其发展极为重要。接下来详细进行分析。
2.1符合国家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顶层设计需求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质量提升,在成人教育领域,构建虚拟教研室契合政策导向。它能整合优质资源,打破地域与校际壁垒,使分散的教育力量协同起来。通过共享课程、教学方法等,为成人提供更丰富、灵活的学习内容与方式,有助于实现成人教育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高,推动成人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落实国家对成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2]。
2.2现有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为虚拟教研室奠定基础
当前成人教育已积累一定的线上教学经验,如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在线学习资源的开发等。这些成果为虚拟教研室的构建提供了技术与资源依托。教师们对线上教学工具的熟悉,学员对在线学习的接受度,使得虚拟教研室在组织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研讨、共享教学成果等方面更具可行性与操作性,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创新,快速搭建起高效的虚拟教研体系。
3高校成人教育建设虚拟教研室的路径
3.1明确教研室的定位,遵循科学原则
清晰界定虚拟教研室在高校成人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以服务成人学员为核心,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遵循开放性原则,广泛吸纳校内外专家、教师参与;坚持创新性原则,鼓励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创新探索;秉持实效性原则,确保教研成果能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明确其在资源整合、师资培训、教学质量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为教研室的有序运行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
3.2借鉴已有经验,构建特色化共享平台
参考国内外成功的虚拟教学组织案例,结合高校自身成人教育特色,构建集教学资源共享、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建立课程库;打造互动交流板块,方便教师交流教学心得与问题探讨;开发教学效果评估系统,及时反馈教学质量。通过特色化功能模块设计,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成人学员的学习与教师的教研需求。
3.3进行跨越式、共享式虚拟教研室建设
突破传统教研室的时空限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教师可随时随地参与教研活动,共享教学资源与经验。开展跨学科、跨院校的合作教研项目,联合开发成人教育教材与课程。建立共享机制,如共享师资库,让优秀教师资源惠及更多成人学员;共享教学设施的远程使用权,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共享式虚拟教研室格局[3]。
3.4加强虚拟教研室的内容以及制度建设
在内容建设方面,围绕成人教育的职业性与实用性,开发高质量课程内容,涵盖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并且在技术层面,保障平台的稳定性、安全性与易用性,定期更新升级技术设备与软件。此外,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教师参与激励机制,如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过程与评价标准;制定资源共享的版权保护与利益分配制度,确保虚拟教研室的健康、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成人教育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在课程设计上更贴合成人学员需求与特点,注重实用性与职业性。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推荐。不仅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还推动成人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贡献力量,是高校成人教育在数字化时代与时俱进、提升竞争力与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曹梅.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4,45(2):61-68.
[2]孙清玉,梁美宏,刘宇琳.基于高校图书馆的“中央厨房”式虚拟教研室建设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42(5):55-63.
[3]王丹,张丁.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思路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5):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