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李绪霞 朱丽倩
1.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与护理系,山东省济南市,271199
李绪霞(197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任职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康复医学,中医学。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 基于产教融合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 JCHKT2024247
摘要:随着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产教融合成为培养高素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产教融合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为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康复治疗技术;模式创新;实践策略
引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康复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将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
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临床工作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1]。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
实践教学基地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存在设备陈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产教融合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深入调研康复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了解康复治疗师在临床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调研结果,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例如,可以增加康复评定、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实践课程的学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和临床实习。其次,课程内容应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和理念融入课程中。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行业信息和实践经验[2]。又如,可以将康复评定与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学习康复评定的同时,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效果。最后,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过程性考核可以包括实验报告、实训表现、社区康复实践总结等,终结性考核可以包括技能操作考试、临床实习考核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首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物理治疗课程中,可以设计一个 “颈椎病康复治疗项目”,让学生分组完成患者的康复评定、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措施等任务。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运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的康复治疗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和临床处理流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言语治疗课程中,可以选择一个失语症患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患者的语言障碍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再次,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创设真实的临床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情景模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应对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在康复评定课程中,可以模拟一个康复评定室的环境,让学生对模拟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并撰写评定报告。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康复治疗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在线讨论等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采用虚拟仿真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康复治疗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和设备。建立康复评定室、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等专业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同时,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实践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3]。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康复治疗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临床实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和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措施,可以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菁. 产教融合视域下康复专业“三课堂 四对接 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 2024, (21): 20-22.
[2]严若兰,赵露,朱杰,等. 产教融合背景下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开放管理运行模式探索[J].科技风, 2024, (21): 130-132.
[3]程妍,张光宇,夏帆,等. 大健康背景下地方产教融合共育康复人才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3, (08): 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