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颜新婷 曹书芳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第一作者颜新婷: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教师,讲师,四川人,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

第二作者曹书芳: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教师,讲师,四川人,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

本文系2023年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公共服务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达州市高职院校为例”(NCTY23B10)研究成果

摘要: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环境下,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体育健身活动对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达州市高职院校为例,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现有体育资源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间的差距,识别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活动优化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体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健身;健身需求;影响因素;体质健康。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国教育部和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视力不良、超重和肥胖比例逐年上升,慢性疾病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缺乏体育锻炼、高脂饮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另一方面,也与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不足有关,如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活动参与度低等。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盲点。例如,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某一方面,如体能、视力等,缺乏对整体健康状况的系统评价。同时,对学生体育健身需求与供给的实证研究不足,特别是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职院校之间的比较研究较少。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体育健身需求不仅包含身体健康的需求,还包含了提升专业技能、缓解学习压力、增强社交能力等多重需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资源的供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包括体育设施的缺乏、体育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满足。

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访谈法、实证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旨在深入分析达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特征,探索影响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的关键因素,并构建一个体育健身需求满足度模型,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能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达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特征分析

2.1 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现状

首先,从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来看,大部分学生每周都会参加至少一次体育健身活动,但仍有部分学生很少或从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业压力、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和态度等因素有关。

其次,从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类型来看,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球类运动、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等。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运动项目具有较高的趣味性、竞技性和健身效果,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再次,从学生对体育健身资源的需求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学校提供的体育设施和课程表示满意,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在体育设施、课程设置和指导方面存在不足。这可能影响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满足度,进而影响他们的体育健身行为。

最后,从学生对体育健身效果的评价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对提高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等方面有积极影响。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体育健身效果持怀疑态度,这可能与他们的体育健身习惯、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等因素有关。

2.2 体育资源供给现状分析

首先,体育设施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如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等。然而,部分院校的体育设施存在老化、破损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使用体验。此外,部分院校的体育设施在数量上仍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在课余时间,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尤为突出。

其次,在体育器材方面,院校普遍能够提供基本的健身器材,如篮球、排球、仰卧起坐器等。但同样存在部分器材更新不及时、维护不到位的问题。此外,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特殊器材配置不足,如瑜伽垫、太极剑等。

再次,师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普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然而,部分院校的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待提高,尤其在新兴体育项目方面,如花样跳绳、跆拳道、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等,专业教师的缺乏限制了学生对这些项目的参与。

2.3 需求与供给的差距分析

通过对达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资源供给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当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发现了学生体育健身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显著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设施和器材的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开展,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健身设施方面,如跑步机、哑铃等;其次,体育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再次,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得到专业的指导和训练,影响了他们的健身效果和体验。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创新性的优化策略:首先,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投入,确保其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可以考虑与社区和企业合作,共享体育资源,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其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和丰富体育课程设置,引入更多的体育项目和活动,如瑜伽、攀岩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再次,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也可以考虑聘请外部专业教练,以丰富师资力量。

三、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3.1 影响因素的提取与分析

在深入分析达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取了关键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学生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对体育健身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男女生在健身动机和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较大的学生更注重健身的健康价值,而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体育活动来改善自身状况。

其次,社会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包括同学和朋友的健身行为、家庭对健身的态度和支持程度,以及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研究发现,群体影响和环境支持对学生的健身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当学生的朋友圈中有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时,该学生本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此外,心理因素如动机、态度、自我效能感和健身习惯等也在学生体育健身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如提高健康水平和个人满足感对健身行为有长期的正向影响。同时,学生对于自身健身能力的信心,即自我效能感,也是决定其是否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3.2 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在回顾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及心理状态等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质健康状况等;社会环境包括家庭背景、学校体育设施、同伴支持等;心理状态包括锻炼动机、锻炼态度、自我效能等。

首先,个体特征中的性别和年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体育健身行为,例如男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参与竞技性体育活动,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可能更注重锻炼的健康效益。其次,社会环境中的家庭背景和学校体育设施也对学生的体育健身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家庭支持程度较高的学生可能更有动力参与锻炼,而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程度则直接影响到学生锻炼的可行性。最后,心理状态中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态度是推动学生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则关系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为了将这些影响因素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符合他们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其次,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鼓励家长关注学生的体育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学校也要不断完善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态度,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的持续发展。

3.3 影响机制的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学校体育设施、同伴支持、锻炼动机、锻炼态度和自我效能,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体育健身行为。

首先,性别和年龄是影响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的基本因素。由于生理和心理差异,男女学生在体育健身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年龄段较高的学生,由于身体状况和家庭等因素,可能更容易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其次,家庭背景和学校体育设施是外部条件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会影响学生对体育健身的态度和行为。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便利性。同伴支持和锻炼动机是心理因素,同伴的鼓励和支持会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锻炼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锻炼效果。锻炼态度和自我效能是态度和信念因素,积极的态度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到体育健身活动中,自我效能的提高则会让他们更有信心完成锻炼任务。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健身行为。例如,家庭背景和学校体育设施的改善,可能会提高学生的锻炼动机和自我效能,从而增加他们的体育健身行为。同伴支持和锻炼态度的提高,也可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四、结论与建议

影响学生体育健身需求满足度的关键因素包括体育资源的供给状况、学生个人的健康意识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此外,通过针对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优化策略,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满足度,从而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具体来说,体育资源的供给状况对学生体育健身需求满足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这包括体育设施的完善程度、体育课程的丰富程度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频率等。学生个人的健康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对体育健身的态度以及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也对学生体育健身需求满足度有显著影响,包括校园体育活动的氛围、体育竞赛的开展以及体育节日的庆祝等。

因此,我们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资源的投入,提升体育设施的完善程度,丰富体育课程,增加体育活动的组织频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源,进一步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其次,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设置专门的 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健康讲座、健康知识竞赛等,提升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再次,学校应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提升体育活动的氛围,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竞赛,庆祝体育节日,举办各类体育赛事,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体育热情,加强体育社团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将体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体育精神的熏陶。最后,注重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体育教育。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体育教育方案,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效果。

五、参考文献

[1]岳静静.不同社会群体休闲体育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智富时代,2017,11:171.

[2]徐群,陈树东.关于社会不同群体对体育健身需求分析研究——以大连市金州区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8(22):1-3.

[3]党英.河南省不同社会群体体育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雪莲,2015,18:126-127.

[4]龚若兰,王林,熊靓.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调查与分析[J].2022,12:216-219.

[5]谭辉.上海市十所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杨航.大连市高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7]朱全飞, 彭国强.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现状与策略研究[J].2013,1:105-107.

[8] 田川, 周琴. 基于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大众体育健身需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2023,2:46-48.

[9]李海峰,章茹.对大学生体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7,(08):26-27.

[10]高智,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本质特征与健身需求的关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0(3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