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危害与治理分析

作者

张乐

宝鸡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信息中心 陕西省宝鸡市 721004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在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工作人员需要更加重视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且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使用更为适宜的技术,并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上的提升,这些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情景下,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难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危害;治理

引言

空气中能够对人体形成较大危害的物质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悬浮物,其二则是臭氧。其中,悬浮物主要指的是在空气中的固体、液体颗粒复杂混合物,例如柴油、煤等。引发大气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工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汽车尾气等,长此以往会对人们呼吸系统形成不可逆的损伤。由此可见,分析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问题,并进行科学处理极为重要。

1大气污染原因分析

1.1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中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常导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循环和转化。每年,全球火山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硫量高达数百万吨,这些气体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盐气溶胶,对空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地震引发的有害气体释放事件虽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其影响范围广泛。据统计,一次大型地震可能导致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

而且,在高温天气下,臭氧浓度也会大幅上升,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布重要环境数据,其中,6~9月夏季时期,我国臭氧超标天数占全年超标天数的比例高达70%以上。这也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雨水对颗粒物的冲刷作用显著,一次大雨过后,城市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可降低50%以上。但是在降雨量少的地区,大气污染物难以被清除,空气污染指数往往居高不下。

1.2人为原因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被大量消耗,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这些废气中包含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它们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形成酸雨,对建筑物、土壤和水体造成腐蚀,破坏生态平衡。工农业生产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工业生产过程中,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和畜禽养殖等会产生大量的氨气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大气污染问题。在交通领域,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2大气污染的影响

2.1影响人类健康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其中细颗粒物(PM2.5)和微小颗粒物(PM10)能穿透呼吸道,达到肺泡,损害肺部结构,长期暴露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生。氮氧化物与臭氧合成的光化学烟雾可诱发哮喘,加重肺功能衰退。此外,二氧化硫等气体污染物引起的空气质量恶化,可导致眼睛刺激、咽喉痛、肺功能降低,增加患慢性支气管炎和心脏病的风险。孕妇、儿童和老年人是受大气污染影响最为明显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发育迟缓、免疫系统受损和认知能力下降等健康风险。

2.2影响生态环境

大气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其中酸雨是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与降水反应的产物,会造成土壤酸化,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和水体生态平衡。长期受酸雨影响的土壤会导致重金属离子活化,进而污染植物体和水源,影响动植物健康及人类食品安全。此外,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化学物质能覆盖在植物表面,阻碍光合作用,减少作物产量,并可能通过食物链积累,影响物种多样性。大气污染还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等,进而影响当地的气候模式和生物栖息地。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还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导致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及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从而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3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问题的具体治理措施

3.1有效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

为有效应对大气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应有效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首先,应当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从多个维度进行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为有效降低燃煤带来的大气污染,可以逐步减少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积极发展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海洋能、地热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其次,要鼓励发展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加快建设城市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减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这不仅可以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还能够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最后,在解决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上,我们要把其放在重要位置,纳入市政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计划。通过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通过有效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公众参与等手段,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3.2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以形成治理合力

应对大气污染这一复杂而紧迫的挑战,单一部门或单一手段往往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新路径。这一机制旨在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行动,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影响及治理策略,同时充分考虑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差异、利益诉求以及合作潜力。在此基础上,要构建一个能够包容各方利益、激发合作动力的协作框架,确保各部门能够在共同目标下协同行动,形成治理合力。跨部门协作机制的核心在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定位。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无疑扮演着主导角色,负责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法规。然而仅凭环保部门一己之力难以应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复杂性,因此要通过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定位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3改善能源结构

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源头上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应当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通过废物回收、再生利用等方式,减少对新资源的需求,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在传统的能源消耗背景下,能源消耗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结合现代社会建设对各区域的能源使用与消耗的新要求和标准进行合理的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结语

大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大气污染问题的危害以及治理措施,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环境工程的创新与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倪慧强.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9)

[2]李亚运.论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与对策[J].生态环境与保护,2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