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性作业设计策略的探索

作者

经辉

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213025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此,教师提出了优化作业内容、创新作业形式以及强化个性指导等策略,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高效、有趣且符合个体需求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我们正面临着如何让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挑战。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而小学数学综合性作业的设计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我们需要设计出一种与“双减”政策相符合的新型作业模式,以此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推动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优化作业内容,提升质量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为小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轻松、健康的学习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精心挑选题目,避免那些繁琐重复的练习,而是选择那些能够有效巩固基础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题目。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为了确保作业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衔接,教师可以将课堂上讲解的重点内容融入到作业中。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一)精选题目,减少重复练习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作业的有效性,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为此,教师在挑选作业题目时,应秉持严谨的态度,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筛选出既能反映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又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与探索精神的题目,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性练习。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1]。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时,教师秉持精选题目、减少重复练习的原则,呈现问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均恰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分别是多少毫升?”此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题干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题方法,如假设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画图展示关系、建立方程等,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随后,教师又呈现了一个类似的练习题:“一家三口去游玩。购买了2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总共花费了78元。已知每张成人票比每张儿童票贵12元,求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的价格分别是多少?”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之前学到的解题策略来解决问题。

可见,教师通过典型例题的引导,以及找类似题目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巩固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方式,不仅确保了教学内容的质量,避免了低效的重复练习,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基础,关注基础能力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不仅要追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要在此基础上强化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注重培养其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着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题目和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2]。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知识时,教师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商店购买商品的情景,商品的价格分别为4.75元和3.6元,询问学生如何计算总价格。接着,教师借助具体的物品,如计数珠或者纸质货币,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小数的意义。比如,将4.75元和3.6元转换成元、角、分的形式,让学生可以看到具体的数量,4元7角5分加上3元6角等于多少。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数位对齐的方法进行小数加法列竖式计算,明确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如4.75的十分位上的7与3.6的十分位上的6相加,个位上的4与3相加等。最后,为了强化基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列竖式完成,如4.3-2.14、16-6.7、8.6-5.74等,并要求学生在解答时写一写每一步的意义。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强化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还要求他们理解运算背后的意义,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兴趣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局限于大量的练习题,这种单一的形式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新作业形式,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设计“说题”活动,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清数学原理,抓住数学本质。其次,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一)布置“说题”作业,聚焦核心素养

传统的作业形式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而说题作业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解释和阐述题目,从而促进其深入理解和思考,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说题作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说题作业的训练,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3]。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知识时,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和梳理有关面积的基础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相关题目。接着,教师布置了一项“说题”作业:在方格纸上绘制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并要求学生用“说一说”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如“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我们要思考哪两个量相乘积是10……”教师还要求学生将说的过程拍成视频,并上传到钉钉作业之中。

不难发现,教师布置“说题”作业,旨在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自我解说的过程中深化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视频的形式提交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还能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布置生活实践作业,提升实践能力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题目的练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生活实践作业的引入,正是要打破这一边界,让数学学习不再局限于纸笔之间,而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的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能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学习动力,进而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当学生将数学概念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场景时,他们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4]。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知识之后,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并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份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的作业:制作年历。在这份年历中,学生被要求明确标注制作的年份,通过2月的天数来区分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同时,每个月的天数也需准确标注,从而体现出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这样的设计不仅检验了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在制作年历的过程中,尝试添加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元素,如标记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并计算这些日期之间的天数差。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还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可见,教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作业,学生在制作年历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对年、月、日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三、强化个性指导,注重实效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逐渐从传统的统一化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个性化指导的路径。教育者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学习能力与需求,因此,设计差异化作业成为了新的教学趋势。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兼顾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同时,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作业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针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真正达到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一)布置分层作业,满足不同需求

教师在设计综合性数学作业时,需细心考量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适当的挑战和提升。对于理解力较强的学生,不妨提升作业的难度,并引导他们深入探索数学的奥妙;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练习。这种差异化的作业布置旨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学习和成长[5]。

例如,在复习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时,为了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设置了具有递进性的分层作业:A级作业作为基础层,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四则运算的熟练掌握。题目包括了单一步骤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如“16×4=?”、“450÷50=?”等。这些题目直接考察学生的计算基本功。B级作业作为进阶层,要求学生将所学的运算知识综合运用,完成更复杂的计算任务。如“75×12+280÷35=?”和“714÷(30+180÷15)=?”不仅涉及了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算顺序和括号处理。C级作业作为拓展层,进一步挑战学生的思维极限。如“在等号左边添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计算结果等于2,3333=2”,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通过分层作业设计,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学生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作业评价

在“双减”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作业评价对于小学数学综合性作业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为学生推荐不同的学习资料和作业题目,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提高。其次,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的作业批改。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和反馈,提高作业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在线讨论、小组合作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知识时,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抽屉”的作业任务,要求制作的实物具有实用性,且牢固美观。完成后,学生们将作品的制作过程或照片上传至钉钉群文件里。教师通过希沃白板软件对全部作品进行了整理,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接着,教师利用希沃白板制作了一个投票环节,让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出优秀作品。最后,教师通过希沃白板制作的随机点名课件,抽取了学生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性地完成了长方体知识的教学任务。学生们在实践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性作业设计应当聚焦于三个核心策略:首先是优化作业的内容,确保其贴合教育改革的方向,丰富而有深度;其次是创新作业的形式,打破传统框架,引入更多趣味与实践元素;最后是强化个性指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亚艳.优化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落实“双减”理念[J].亚太教育,2022(15):161-164.

[2]王光.“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2(21):67-69.

[3]徐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09):56-58.

[4]侯海菁.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综合性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新教育,2023(S1):38-40.

[5]陈志芹.小学数学综合性作业设计实践探讨[J].小学生(下旬刊),2024(0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