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一例到底”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

作者

杨海燕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第一中学校6632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生活体验。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一例到底”素材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旨在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一例到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实践

引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从“一例到底”素材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在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长期以来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性差。此外,传统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二)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的缺乏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加之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表现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复习不到位,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参与度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三)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脱节现象。课程案例过于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此外,教材中的法治知识较为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案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种现象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一例到底”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选取与设计

在进行“一例到底”素材的选取与设计时,教师需关注素材的来源与筛选。素材可以来源于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历史典故、法律法规等,要求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和教育性。筛选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确保素材的适宜性和吸引力。针对筛选出的素材,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加工与整合,使之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加工过程中,要注重对案例的剖析,挖掘其中的道德与法治元素,并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

(二)教学策略与实施

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应根据“一例到底”的教学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保证案例的引入、讨论、分析和总结等环节的顺利进行。同时,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案例,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测评等方面,评估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学习成果。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检验教学效果。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同行评价等方式,了解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对“一例到底”素材的应用进行持续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环节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

三、 “一例到底”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一例到底”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这种素材通常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为载体,使抽象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变得形象、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通过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增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采用“一例到底”素材,可以将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实用性。

(三)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

通过“一例到底”素材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还能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判断力和道德素养。此外,通过对案例中人物行为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

四、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与目标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课为例,本次实践案例的目标是通过“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提高其法治素养。案例背景选取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环境问题,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在享受美好环境权利的同时,应承担的相应义务。

(二)教学过程与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垃圾分类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提供一组关于垃圾分类的素材,包括图片、视频、新闻报道等。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结合素材,分析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堂组织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1.素材来源与筛选

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电视新闻、社区宣传资料等,经过筛选,确保素材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教育性。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垃圾分类做法,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案例的加工与整合

在案例加工与整合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垃圾分类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如:为何要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对个人和社区有何影响?如何履行垃圾分类的义务?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 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显示,采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发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能够主动关注社会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体现了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也意识到在案例选取和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便更好地发挥“一例到底”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

结束语:“一例到底”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考能力、增强法治观念和促进全面发展,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中。其次,运用“一例到底”素材有助于增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一例到底”素材的教学方法,为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例到底”策略的应用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2(22):34-35.

[2] 刘婷婷.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例到底”教学法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21(15):190-191.

[3] 胡丽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例到底”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