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南省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盈江分所为样本浅析如何解决当前司法行政戒毒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王安成 段吉盛
云南省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 678400
作者简介:王安成,男,汉族,云南芒市,1983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四级高级警长,单位名称:云南省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单位邮编:678400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毒品问题治理已进入深化巩固、深度融合的崭新时代,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也因此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本文以云南省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盈江分所(以下简称:盈江分所)为分析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简要浅显地分析当前司法行政戒毒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司法行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戒毒所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毒品问题的复杂化,司法行政戒毒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管理、教育、治疗与康复等关键环节,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剖析现状,揭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策略。本文研究的背景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以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理论研究成果。
第二章 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现状分析
2.1当前我国禁毒工作现状
根据《2023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1]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现有吸毒人员89.6万名,同比下降20.3%,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4‱;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407.8万名,同比上升7.6%。全年共查处吸毒人员19.5万人次,同比下降1.1%。
现有吸毒人员中,滥用海洛因30.5万名、冰毒45.5万名、氯胺酮3万名,同比分别下降26.7%、22.6%和6.3%。冰毒、氯胺酮等主流毒品消费量呈下降态势。
近年来,海洛因、冰毒等主流毒品价格依然较高,吸毒群体转向更易获取、价格较低、效果相近的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替代滥用,依托咪酯滥用问题尤为突出,右美沙芬、复方地芬诺酯等未列管成瘾性物质替代滥用问题也较为突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禁毒工作整体呈现出毒品滥用规模持续下降,主要流行毒品滥用人数持续减少,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替代滥用问题突出的特点
2.2当前司法行政戒毒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收治人数急剧下降。盈江分所自成立以来,累计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26652人,收治最高峰为2014年,收治人数达到3796人。自2021年以来,盈江分所收治的戒毒人员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自2024年1月至截稿时,盈江分所累计收治戒毒人员4人,仅为2014年高峰期的0.11%。
二是专业人才短缺。戒毒工作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需要一支专业知识丰富、技术精湛的队伍。然而,由于工作环境、待遇及职业发展等因素,优秀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队伍稳定性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戒毒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三是执法规范性有待提升。盈江分所自2021年来收治戒毒人员数量持续下降且以老弱病残为主,因此盈江分所在开展教育矫治时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康复训练、心理矫治等活动开展较少,这造成了盈江分所年轻警察难以在一线岗位得到锻炼。目前,盈江分所有警察106名,其中2021年后招录的有27人,占比25.5%。在这27名警察中,从未在生产车间、管理中队值班带班的警察有9人,从未参与过戒毒人员管理教育的有10人。由于无法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实践锻炼,这部分年轻警察的执法规范性程度较低。
四是社会认同度低。戒毒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参与,但公众对戒毒工作的认知与接纳程度不高,往往对戒毒人员带有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戒毒人员的康复进程和社会的接纳度。提升社会对戒毒工作的认知,塑造积极的戒毒文化氛围,是促进戒毒工作与社会融合的关键。
第三章 戒毒工作问题的成因探讨
3.1 政策法规层面的挑战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法律支撑不健全的问题,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后续照管工作缺乏明确的法规指引,这导致了戒毒工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在不同区域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限制了戒毒成效的全面提升。
再比如,政策法规的滞后或不完善也导致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包括医疗设施、教育项目和康复服务,往往无法依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影响了戒毒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戒毒人员的个性化需求满足。
3.2 机构运行机制的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强制隔离戒毒所执法管理工作研究》[2]中提出,现有的强制隔离戒毒制度中存在理念偏差、资源配置不足以及制度体系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机构运行层面体现为管理与服务的脱节,导致戒毒工作的效果受限。《关于司法行政戒毒社会化延伸工作的思考》[3]指出,体制机制问题深深困扰着戒毒工作,包括信息不共享、工作对接不畅,以及后续照管成效不明显等等。
戒毒机构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也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当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适当的激励措施时,专业人才可能流失,不利于队伍的稳定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同时,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的缺失可能加剧部门间的壁垒,阻碍信息的流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3.3 社会环境与公众认知的影响
社会环境与公众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成效与接受度。《双向奔赴:银川强制隔离戒毒所促戒毒向社会化延伸》[4]中强调,戒毒工作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戒毒机构内部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接纳与支持。然而,当前社会对戒毒工作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源于对吸毒行为的刻板印象,以及对戒毒人员双重标签(罪犯与吸毒者)的固化思维。这种偏见使得戒毒人员在回归社会后面临重重困难,如家庭关系紧张、就业困难和社区接纳度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戒毒效果的巩固,甚至可能导致复吸。
第四章 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4.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是解决司法行政戒毒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政策制定者、立法者与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政策法规应随着新时代戒毒工作的需求进行适时修订,以应对新时代禁毒戒毒工作需要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同时,政策制定者需要着力强化现有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法制化与规范化,避免因政策执行不力导致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的缺失。此外,还应该推动建立多元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戒毒工作在社会各层面的有效联动,进一步完善后续照管制度,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提供法律保障,为再就业、教育和心理支持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能够有效降低复吸率并提高戒治的持续性。
4.2 优化戒毒机构运行机制
在内部组织结构方面,戒毒机构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为专业人才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合理的待遇,以留住人才,提升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稳定性。同时,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到外单位跟班学习、举办兴趣培训班、鼓励警察参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等方式,培养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
同时,戒毒机构的运行机制优化不仅限于内部改革,还需加强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合作,构建“一体两翼”工作布局,通过“所地融合”的合作模式,以社会化延伸工作站等为依托,实现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指导。这种模式有助于戒毒工作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提高戒毒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2023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
[2]何盛。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强制隔离戒毒所执法管理工作研究。
[3]闫佳。关于司法行政戒毒社会化延伸工作的思考。
[4]马涛。双向奔赴:银川强制隔离戒毒所促戒毒向社会化延伸。宁夏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