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载体,创新思政课教学
吕樱 孙鹏
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
【摘要】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结合实际,构建多元载体,创新推出“奔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采取定向越野打卡的形式,将体育活动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们在特色活动中厚植爱国情怀,锤炼思想品质,锻炼提升身心素质。本文从“奔跑的思政课”出台的理论依据、教学实践、具体成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丰富思政课教学理论,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学效果,为同行提供有益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载体 奔跑 思政课 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新时代思政课的历史使命:“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如何更好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领导者面临的实际问题。为践行《绿园区教育系统“LPL”赋能提质行动》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结合实际,构建多元载体,创新设计出台“奔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其采用定向越野打卡的形式,将体育活动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在特色活动中厚植爱国情怀,锤炼思想品质,锻炼提升身心素质,取得较好成效。《人民日报》、新华社、《吉林日报》等主流媒体,都对“奔跑的思政课”进行过报道,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深入研究和推广“奔跑的思政课”,对丰富思政课教育理论、提升中学思政课教育成效,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念为先:“奔跑的思政课”的理论依据
理念指导行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推出的“奔跑的思政课”具有以下理论依据:
(一)符合赋能提质行动的宗旨目标
长春市绿园区教育系统提出了“LPL”赋能提质行动,旨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更优的教育助力。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推出并应用于教学的“奔跑的思政课”是落实“LPL”赋能提质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奔跑的思政课”是对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方式限制和场地限制,将思政知识有机融入定向越野打卡等体育活动中,实现了从教师“独角戏”向学生全员参与的转变,实现了教学场地从教室到室外的转变。上出了“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意、有滋有味、有己有人”的具有浓厚思政味的思政课。[2]在“奔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下,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生动的实践参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助力赋能,这与“LPL”赋能提质行动的宗旨和是目标高度一致的,是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对“LPL”赋能提质行动的深刻领会、积极落实和有效实践。
(二)呼应“身心双提”工程的内在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还参与落实实践“身心双提”工程。“身心双提”工程的内在要求是,强调要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双向提升。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要实现“身心双提”的目标,体育教育、思政教育是“各行其是”的,没有交叉融合。为呼应“身心双提”工程,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创新实践“奔跑的思政课”,将思政教育与体育锻炼有机融合,实现了学科的融合,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可以“野蛮其体魄”。学生们争强好胜,参与活动,锻炼身体,在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文明其精神”。在活动中,学生们要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参与答题、接受思政教育,强化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定向越野打卡过程中,学生要跑得快、问题答的准,身心教育是融为一体的,有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对“身心双提”理念的有效呼应和有效实践。
(三)重视思政教育传统的接续实践
在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建校近40年的时间里,学校始终关注德育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着力以德育教育为学生的人生筑基。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以“融”为基,厚植家国情怀,让学生在享受活动快乐的同时,增进思想的进步。为了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学校在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奔跑的思政课”就是在继承学校重视思政教育传统基础上的接续实践,将思政教育与体育活动全面有机融合,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符合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具体生动表现。
二、实用为本:“奔跑的思政课”的教学实践
教学设计或者活动设计是否实用,是教学效果如何的保障。为了使“奔跑的思政课”不流于形式、不偏离主旨、能充分“落地”,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实践中,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主要设计和开展了以下的环节:
(一)定向打卡,完成知识竞答
“奔跑的思政课”完成了教学场所的“外置”,操场成为思政课的课堂。在准备阶段,学校以党史十大历史事件为时间轴,设置地图指引。在具体活动阶段,学生根据地图指引,要跑步打卡,在目标卡点完成涉及爱国主义、道德法治、理想信念国防和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知识竞答,这些载体,为思政课的效果提供了可靠保障。以学校的“厚植家国情怀 让信仰在行动中积淀”主题思政课暨第三届“融耀杯”校园定向打卡知识竞答争先赛为例。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地图指引,参赛学生手执定向打卡地图奔跑,在各卡点答题。答题正确通关后,可获得奖章,后再奔向下一个目标卡点。在“打卡竞答”的过程中,达到了以赛促学、以学促进的目的,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得以锤炼,增强了学生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学生们在奔跑竞争中,锻炼了体魄、学习了知识、提升了能力,真正实现了让思政教育“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高涨,奔跑中体力的坚持、考试中思维的锻炼,都是学生们的宝贵收获和体验。
(二)及时奖励,巩固思政教育
“厚植家国情怀 让信仰在行动中积淀”主题思政课暨第三届“融耀杯”校园定向打卡知识竞答争先赛结束后,为鼓励学生,与会领导为获奖班级颁发“融耀杯”集体奖状,并为参赛学生佩戴“融耀之星”的奖章,这是学生努力和奋斗的见证。借此契机,学校领导适时提出鼓励和希望,勉励所有同学,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秉承学校“融耀”坚守的精神,不惧困难、不怕挑战、勤奋学习、增长本领,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三观”。这样的及时跟进,“趁热打铁”,使得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身成就感得以巩固和加强,体现了“奔跑的思政课”的价值所在。
三、效果为王:“奔跑的思政课”的具体成效
教学是双边活动,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在“奔跑的思政课”模式下,取得了如下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传统思政课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讲,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奔跑的思政课”形式新颖,定向越野打卡等活动形式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外置”,生动有趣,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二)学生的知识理解得以加强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思政知识,很难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奔跑的思政课”通过打卡竞答等实践活动,需要有知识的调动、迁移、活学活用等逻辑思考过程,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也更加牢固,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学生的未来发展得以考虑
“奔跑的思政课”还在某种程度上,兼顾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培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奔跑的思政课”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执行能力、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都能得到具体的锻炼和提升,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将持续领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和育人铸魂的主要渠道,以“奔跑的思政课”为抓手,从顶层设计、课程建设、协同育人等方面,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陈宝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人民日报,2019-04-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