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研究

作者

张帆

国有黑山县机械林场 省市: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 邮编:121400

摘要:随着绿色经济理念的兴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逐渐凸显,生态安全扮演着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柱角色,因此我国更加重视推进造林绿化项目,旨在持续扩大绿地范围,进一步补充林业资源。造林绿化项目可以很大程度上使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而且能极大地推动国内林业经济可持续、更健康的发展。造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林业技术工作的有效推广息息相关。除了确保造林质量,亦需注重林业技术的传播和运用。本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与造林绿化相关的林业技术等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技术;工作研究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然而,必须承认的是,经济增长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国内经济的增长是牺牲了生态环境的,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了多种问题。但近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了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带来的严峻问题,至此,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较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位置,提出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因此,研究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较为重要。

1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研究的必要性

1.1提高绿化工程建设质量

重视林业技术工作的有效推进,最显著的影响是提高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我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绿化,主要目标是扩大绿化覆盖面。在此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绿化工程规模扩大,更需关注绿化工程质量的提升。造林绿化工程是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多区域高质量的造林能很大程度上增加我国的绿植覆盖率,并充分发挥绿植的清新净化功能。近年来,随着我国造林业绿化技术不断提升,造林工程更加注重整体效益,推动林业经济朝科学、循环化方向发展。

评价绿化水平的关键是植树造林的结果及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生存和利用的林业资源才算有效绿化,才能增加绿化面积。在植树造林基础工作完成后,需进行后续养护管理,运用先进林业技术提升树种成活率,科学改善林业结构,发挥造林绿化生态价值。

1.2确保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重视林地绿化,推进林业技术改进,有助于科学合理利用林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而为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管理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就必须采用科学的种植和间伐技术。并且植树造林工作完成后,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抚育,促进其更好很快的发展。同时,在对树木生长和林业结构进行有序调整也应运用相应林业技术,塑造可持续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1.3苗木病虫害防治

苗木种子的生长状况可在苗木后期的发展中观察,同时购买苗木种子时可借助相关资料了解其发芽潜力。在苗木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在苗木生长期间,水和肥的施行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满足苗木生长需求。针对不同生长阶段,制定防治计划预防病虫害,以免影响和损害林业工程进度和效果。

苗木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各异,应谨慎防范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避免病虫害影响林业工程进度。制定病虫害防治措施时,应倡导可持续发展方案,侧重预防增强苗木抵抗力,并采用环保、无污染、低残留的杀虫技术,实现自然环境更好的维护。

2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研究事项

2.1造林绿化后的幼苗培育技术

实施造林与绿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其长期性表现在于必须依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和地质状况分阶段进行树木的种植。其目的在于调整绿化工程中的树种结构,逐步增加树苗品种,保障生物多样性,以避免绿化工程中树种单一,无法有效抵御病虫害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采用科学的苗木培育技术,改善土壤质量,有规律地浇水施肥,及时修剪树苗的枝条,确保绿化树木在生长中充足获取养分,提升绿化树木的外观美感,有效提高植树绿化工程的建设质量。

2.2造林绿化后的林业管护技术

在进行造林绿化后,需采用相应的林业管理技术对林地进行科学管理。首先,经过精心培育确保树木存活,然后逐步清理残次林苗并补植。通常这种管理方法主要应用于商品林的绿化工程,可以有效提升造林工程的质量以及增大经济效益。其次,林业资源的管理也要运用科学技术,制定长期发展计划,努力应对不利自然环境,增加生态树种多样性,同时提高林区经济效益,巩固自然生态系统。。

2.3造林绿化后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对于林业技术应用来说,病虫害防治技术在造林绿化后尤为至关重要。其防治效果对绿化工程中各类树木的生长品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树木培育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推进。为了更好展现造林绿化工程的生态意义,可增加生物防治技术,如天敌防治、微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施用,减少化学残留对环境的影响。其次,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林地,及时收集分析林区病虫害种类和数量,制订针对性防治方案,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效率,确保树木生长质量。

2.4造林绿化后的抚育间伐技术

在树木培育阶段,使用适当的修剪和疏伐技术是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且不干扰生态补偿功能的关键。实施修剪疏伐时,首要任务是调整林地密度,以改善树木生长条件。在种植绿化树木时,需考虑树木的生长特性和成熟时间,合理砍伐,给年幼树留足生长空间。同时,透过间伐改善土壤肥力,缩短生长周期,提高树的利用率。抚育间伐还可清除部分劣质树,保留优良种类。

3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研究措施

3.1重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为了实现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提升绿化工程质量,要求各级林业部门建立更完善的技术推广机制,以强化林业技术应用为核心。首先,各级单位需有效开展国家林业局实施照明绿化项目后的科技培训。召开专题座谈会,倾听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意见,总结科技成功经验,提出合理可行的森林科技应用方法。其次,各地相关主管部门也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高新林业科技,以提高造林绿化树种质量。

3.2配置专业的林业技术服务团队

在建立林业科技服务综合管理体系进程中,选择优秀的林业科技服务队伍十分重要。为了合理推广各种林业科学技术,应发挥科技人员的学科特长,使得其能够正确地指导每一项林业科学技术在造林绿化中的有效运用。同时,还应引导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创造,并根据不同领域对造林绿化工作的特殊性进行探索,以达到提高森林管理水平的目标。

3.3强化林间树木管理

工作人员应根据树木生长情况进行修剪,枯死树木应适时砍除,受病虫侵袭树木也需修剪以避免大面积破坏,影响生长。此外,需使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化学与生物技术。在处理过程中,人员可以喷洒相应药物,以实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另外,还能在林地中引入害虫天敌,如益鸟、益兽等,以消灭害虫,发挥防治作用。此外,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树木进行检疫,定期检查,确保树木品质,推动林业发展。

结语

总之,随着国内林业的不断进步,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传统的技术研究及管理观念,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下,人们已开始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过去经济增长对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限制了各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林业未来的稳定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可持续经营技术,提升森林和林场管理水平。此外,林业部门需加强从业者培训政策,注入新动力,更新森林管理,优化管理制度,解决生产难题,利用绿化技术促进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民.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探究[J].农家参谋,2022(14):135-137.

[2]王玲琳.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策略[J].当代农机,2022(04):47-48.

[3]刘艳霞.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研究[J].新农业,2021(14):49-50.

[4]程玉梅.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探讨[J].种子科技,2021,39(1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