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壮士死视如归,红色经典拨动心弦
陈威
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中心小学 广东省深圳市 518120
作者简介:姓名:陈威(1984年10月),性别:女,民族:汉,广东省深圳市人,学历:本科,职称:讲师,单位: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中心小学,单位邮编:518120,研究方向:小学高段习作。
摘要:语文学科在青少年党史教育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现代语文教材主要以选文和实践活动为依托,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到各类年级教材中,语文教材作为电信的文选型教科书,其所具备的价值主要是通过选文以及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较好革命题材课文,从阅读英雄史诗、设置沉浸式情境、抓住关键词句、拓展红色诗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革命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思想品质,进而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红色经典;语文素养;思想品质
语文学科在青少年党史教育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现代语文教材主要以选文和实践活动为依托,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到各类年级教材中,语文教材作为电信的文选型教科书,其所具备的价值主要是通过选文以及语文实践活动实现。红色文化主要以不同历史时,共产党人事迹以及故事展现其崇高的理想信念,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绝大素材。较好革命题材课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革命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思想品质,进而提升自身语文素养[1]。教学此类课文,如何引领学生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融洽汇集,确保学生在受到思想熏陶的同时,学习到语言表达,做到情理相融。
《狼牙山五壮士》主要描写日寇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八路军七连六班的5位战士接受掩护群众和主力的任务,在顺利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他们为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主力部队,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在分离歼灭日寇后以跳崖的方式壮烈牺牲。本课文抓住关键词“拖住”,以此烘托革命故事氛围,并将其导入课程教学中。
一、阅读英雄史诗,感悟民族气节
鲜明而强烈是红色革命类课文的特点,其表达的内容和坚守的立场所决定的[2]。在描述事件描述以及人物刻画方面,作者将自身态度鲜明地展现给读者。因此,教师在课程开设时,必须对课文文本所蕴含的对比性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情感张力,确保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够深刻感悟到课文所体现的民族气节在《狼牙山五壮士》中,作者正面描绘视死如归、正义凛然的战士形象,还从侧面展现日寇凶残狼狈之形。课堂上,教师应紧扣文本中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中迥异的情感态度;其次,教师提出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了解到作者的用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正面、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寻文章中描写敌人凶残的字词和语句,让学生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在面对敌人时英勇无畏的精神。教师再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课文中极具情感张力的词组以及语句,借助词语以及语句的自身的感情色彩和反复对比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这些极力体现情景的字句中,不断揣摩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的用意。
二、设置沉浸式情境,凸显红色精神
使用沉浸式情景课堂教学策略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真正身处课文其中,使学生感同身受的过程[3]。红色革命类的课文内容与现代学生存在一定的时代差距,现代学生生活在和平幸福时代,这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对革命时期各类事件等缺少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他们并没有相关经验,对革命生活缺乏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导致学生无法体悟到文本浸润的情感,甚至有些学生会对课文本身产生误读的情况,例如,部分学生会认为这段历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并且怀疑这些事情的真实性,《狼牙山五壮士》作为经典名篇,作者真实、生动地讲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5位战士掩护全连转移,5名战士坚定沉着地利用有利山势地形奋勇向日军进行还击并不断向棋盘陀攀去,这些敌人误认为咬住八路军主力不断追击,五位壮士英勇应对敌人的追击,当在狼牙山上面对步步紧逼的敌人时,宁愿毁掉佩戴的枪支并无畏生死纵身跳下数十丈高的悬崖。文章主要针对战斗片段进行细致描写,如果没有一定的情境代入,学生则很难体会到战士的英勇奋战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回到那段抗日时期。通过介绍狼牙山棋盘陀的地形地势,让学生对5位战士的行程路径有更为感性的认知,由此加深学生理解5壮士跳崖时的心情和内心感受。红色革命类课文的阅读时需要通过情境的营造,教师需要尽量为学生还原历史真实,减轻文本本身所带来的陌生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引领学生直面历史记忆,使其能够深刻感受到家国情怀。
三、抓住关键词句,培养自主能力
红色革命类文本因为题材的特点,作者为凸显人物在特殊环境下、特定背景下的表现,通常会借助多维而立体的细节描写手法,为读者展现、还原人物的神态、言语、心理活动等,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深入探寻文本中的内在意蕴,同时搭建语言文字训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洞察情韵的过程中,不断达成红色文化思想性的认识。在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中,在描写壮士们在山顶的场景时,作者对战士们的动作、语言进行十分细致的刻画。例如在“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中的“砸”字,蕴藏着丰富的意味。教师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当时的背景和情况来品味语言魅力,并针对这一个“砸”字的意味向学生经停提问,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学生从这个“砸”字中,不仅能够了解到5位战士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石头聚集5位战士的情感,还能够从中感受到五位壮士对乡亲们和连队的担忧。这些战士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连队和群众的安全,壮士用尽全部力量向日本侵略者“砸石头”,学生文本品读中能够关注文本中语言,还关注作者的内在情感,是将红色革命类文本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整合、统一的典型体现,从而将这一类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渗透价值融在了一起。
四、拓展红色诗词,彰显文化自信
教师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必须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体验性,进而彰显文本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风貌,进而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4]。教师在《狼牙山五壮士》课程中可以为学生链接红色诗词进而彰显文化自信,教师以及学生结合“阅读链接”,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朗诵一首红色诗词、阅读一本红色书籍、讲述一个红色故事,还可以利用朗诵、歌唱、演讲、演课本剧等形式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其中,教师可以借助红色教学资源通过红色诗词朗诵活动,开展红色研学,则需充分利用地方资 源,如参观常州三杰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园、参观渡江桥以及寻访 100 名老兵等活动,真正让学生走进红色历史,厚植家国情怀。
总之,教师可以结合革命类文本的故事背景、人物特点以及故事内容,不断拉近红色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红色革命类文本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教师要精准地解读用意,以学情为基础,更好地将红色革命类文本的教学价值释放出来,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范丽君. 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路径——以《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 [J]. 小学语文教学, 2023, (35): 59-60.
[2]黄梅萍. 品英雄言行 导英雄剧目——《狼牙山五壮士》(六上)教学设计 [J]. 小学语文教学, 2023, (28): 62-63.
[3]徐金贵. 在“讲故事”中渗透革命文化——兼评两则《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J]. 教育视界, 2023, (35): 58-59.
[4]陈新福. 立标 践标 验标:革命文化课程实施的新路径——以六上《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J]. 小学教学设计, 2023, (19): 4-7.